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刑法

2015年司法考试《刑法》章节知识点复习十五

来源:233网校 2015年1月26日

  点击查看:2015年司法考试报名时间|考试时间

  第二节 犯罪预备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主观上为了犯罪

  (二)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三)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一是预备行为没有完成,因而不可能着手实行犯罪;二是预备行为虽已完成,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四)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犯罪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区别

  在认定犯罪预备时,应注意下述二种区分:

  (一)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分

  犯意表示是在实施犯罪活动以前,把自己的犯罪意图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流露出来。犯意表示虽然在客观上也表现为一定的行为,但这一行为仅仅是其犯罪意图的表露,还不属于为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因此,它和犯罪预备具有本质的区别:犯意表示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实际危害,也不具有对社会的现实危害性,因此刑法没有规定处罚犯意表示。而犯罪预备是为着手实行犯罪而制造条件,对社会存在着实际威胁,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刑法明文规定预备犯应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的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分

  犯罪的实行行为主要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不难区分,但也有少数情况,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分存在一定难度。例如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中的尾随行为、守候行为或寻找被害人的行为等,到底是预备行为还是实行行为?对此,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观点。我们认为,这些行为的性质基本上还是为进一步实行犯罪制造条件,不能认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而应视为犯罪预备行为。

  三、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在对预备犯追究刑事责任时,首先应该根据其所预备实行的犯罪的性质,引用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文,正确地解决对预备犯的定罪问题;其次,在刑法分则规定的量刑幅度内,正确地对预备犯进行量刑。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