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法考>学习笔记>理论法

古代法律制度--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来源:233网校 2006年8月1日
第二章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形成和发展
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上进入阶级社会,形成国家与法最早的地区之一。
婆罗门教法以吠陀经、法经和法典为其表现形式,吠陀经被视为雅利安人的圣书。
佛教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和戒饮酒。
佛教法的渊源是三藏、摩奴法典和国王敕令。
三藏是佛教的经典,最古老的佛教文献,几乎全是短集,包括佛陀的言论、格言、诗歌、故事和戒律。这些短集分为三个集子:
1、 律藏:为管理僧侣所规定的规章和僧侣的日常生活的戒律
2、 经藏:佛教的全部教义,即佛陀及他的最近门徒的宗教思想文献
3、 论藏:指高级佛法的论述,主要是有关佛法的哲学方面的阐述
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
1、 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到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异常复杂
2、 宗教与法律紧密结合,两者互为补充
3、 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姓制度
当雅利安人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四大原始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第一、 二等级是僧侣贵族和武士,掌握祭祀和军政大权,是统治阶级;
第三等级是普通大众,主要从事农牧业和商业活动;
第四等级是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土著居民,一般从事农业、手工业和渔猎,社会地位最为低下,其中有些属于奴隶。
杂种姓中地位最低者成为“不可接触的*民”。
4、 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法典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罗门教的僧侣贵族按社会需要和阶级利益而编纂的。
  (不是由国王或其他立法机关制定)
第三节 《摩奴法典》的结构、基本内容和影响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法律文献。法典不是由国家颁布,而是由婆罗门教僧侣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编制而成。
共12章,2684条,涉及刑法、民法、婚姻诉讼和审判制度等等。传说由“人类始祖”摩奴所制定,故称《摩奴法典》。
主要内容:
a.公开确认四种原始种姓以及派生的各个种姓的等级差别。
b.法典以婆罗门教教义为指导思想,是该教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文献。
c.将古代印度的专制君主神圣化,进一步用神权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地位:《摩奴法典》在古代印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印度的法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印度封建社会的前期,它一直被统治阶级奉为圣典。尽管后来由于外族的入侵,有伊斯兰法和英吉利法占据统治地位,但《摩奴法典》作为私法的规范,继续被采用。伴随印度大量的移民和宗教的传播,印度法律输入东南亚各国和毗邻印度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