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初中面试真题>初中历史面试真题

2019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第四批)

来源:233网校 2019年5月19日

初中历史《楚汉战争》

一、考题回顾

1.pn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虞姬的《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教师介绍《和项王歌》,顺势提出问题:这首作品描述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会出现“四面楚歌”的情境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提出问题:公元前207年爆发了哪场战役?结果如何?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二)楚汉争霸的过程

过渡: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碰撞出怎样激烈的火花呢?

1.鸿门宴

教师播放有关楚汉战争的纪录片片段,提出问题:刘邦入关后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苛法,赢得了民心。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继续提问:面对这种情形,项羽又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项羽令黥布破关而入,直至与刘邦驻军的霸上相距40里。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教师邀请课前经过数次排演的历史小演员上前为大家呈现“鸿门宴”历史话剧。提问:这个历史剧隐藏一个八字成语,请大家大胆猜测是什么。请在观看完告诉老师答案。

学生观看完“话剧”后,答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老师继续追问,在鸿门宴中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暗流涌动的刺杀与反刺杀非常非常精彩。那你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角有什么看法?更欣赏哪个主角呢?在引导同学们的各种回答后,会得到项羽相对刘邦,太优柔寡断,而刘邦则反应迅速,讲求实用。

2.楚汉争霸

教师讲授: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问:在这两年中刘邦做了哪些准备反攻的准备呢?

学生回答: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稳固的后方。

教师讲授: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3.汉的建立

(1)亥下之战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四面楚歌”相关视频,进行讲解亥下之战的过程。最终在公元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至此,历时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2)汉的建立

教师提问:汉建立的时间是?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政权。

(三)汉胜利的原因

教师展示“关中的富庶的景象图片”和“张良、萧何出谋划策”的史料,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刘邦最后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刘邦善用人才,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得到了众人的辅佐。同时刘邦有富饶的关中地区作为根据地。

学生回答后,同时教师补充:刘邦进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2.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找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描写段落,再次楚汉双方在饭桌上剑拔弩张的较量。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秦朝灭亡的过程?

【参考答案】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了“张楚”政权,但最终失败。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答案】

德育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历史课堂是主阵地。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历史教师可以这样做:

第一,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激励学生牢记英雄故事,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勇挑社会重担的、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记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前辈,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下去。比如红军长征、红军的草鞋等。

第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更是一种民族责任。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比如,可以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状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经济非常落后,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人格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这种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感到了自己肩上背负的重担,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初中历史《文艺复兴》

一、考题回顾

1.pn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意大利商业城市佛罗伦萨的图片。

教师介绍意大利中部的城市佛罗伦萨,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它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兴起?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并思考两个问题:14世纪前后意大利的经济状况是什么样的?带来了哪些变化?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4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发达,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要求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

教师简介欧洲中世纪的封建教会统治,教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人们进行欺诈和压迫,提问: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的资产阶级和市民,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点明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引起人们的极度不满。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兴起了人文主义思潮。提问:那么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掀起这场运动的呢?

学生回答: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掀起了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教师补充,所以人们把这场运动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二)内容

1.教师通过PPT展示恩格斯对文艺复兴的评价:“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伟大的时代出现了哪些巨人吗?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相关内容,包括国家、代表作、反映思想等方面,完成下面表格。

2.png

2.教师出示中世纪时期的圣母像与《西斯廷圣母》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图片.png图片.png

并提出问题:中世纪绘画中的耶稣与圣母形象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形象有何不同?同是宗教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反映了艺术家们的什么思想内涵?

以历史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参照课本,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中世纪的人物表情严肃,以“神”为中心,要表现神的庄严,而文艺复兴时期,要冲破宗教神权对人思想的束缚,以“人”为中心。在这些文艺复兴的作品中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人文主义”,要求表现人的天性、人的情感、追求人的幸福、人的个性,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也就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

3.教师出示材料:对于文艺复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图片.png

通过学生论辩,认识到文艺复兴是以再生古典文化为旗帜,而实质是反映资产阶级思想愿望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三)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文艺复兴有什么历史作用呢?请结合课文正文内容,以及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学生自主发言后,教师总结: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广泛持久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解放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采用问答法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代表作品,并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内涵的分析。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参考答案】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指的是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特。

薄伽丘在其名著《十日谈》中,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扬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作者反对教会禁欲、高扬人性的思想。

但丁的《神曲》充满着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谴责,对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颂,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恩格斯称他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史论结合原则是历史教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要反对只讲理论观点,而不注意讲授基本史实;或是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理论观点。

初中历史《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考题回顾

1.pn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视频并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掘时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打造的一支“威武之师,雄伟之师”,顺势导入。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秦始皇

过渡:要想了解秦陵兵马俑,我们还得先走进墓主人——秦始皇。

教师引导回顾旧知:李白曾这样概述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他说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们也来介绍一下秦始皇。

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年,在秦王嬴政的指挥领导下秦国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不到10年时间就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教师追问:还有没有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学生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他自称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他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秦始皇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他死后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秦陵兵马俑。

(二)秦陵兵马俑

1.发掘概况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秦陵兵马俑的考古影像并设问:秦陵兵马俑位于哪里?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观看并回答:地点位于陕西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陵墓里面修建了地下宫殿,后来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又发现了巨大的陪葬坑,众多的兵马俑。

教师设问:这反映了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如何?

学生回答:气势恢宏、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并展示图片,设疑:考古人员在这座规模如此大的陵墓里发掘到了什么?

图片.png

学生归纳出:在三座大型兵马俑葬坑里,埋葬着约8000件陶制兵马俑,还有上万件兵器,100余辆木制战车。

教师补充: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考古人员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这些文物都是国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财富,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去保护,也应该为之感到自豪。

教师追问:秦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那它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

学生回答:它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成就之一,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2.因素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探讨:秦始皇为什么能修建出规模如此宏大的兵马俑?

材料一“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纣,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材料三《史记·秦始皇本紀》记载:西北斥逐匈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李障以逐戎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秦始皇在位期间在政治上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管理;经济上,统一度量衡促进全国经济交流;军事上,北击匈奴又逐戎人,维护国家统一。这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了国家的安定,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使得国力昌盛,也就为皇陵兵马俑的修建提供了物质和人力的保证。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作业:搜集秦陵兵马俑的图片,举办主题展览。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除了秦陵兵马俑之外,我国还有哪些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

【参考答案】

(1)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它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

(2)拉萨布达拉宫。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整座宫殿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它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

(3)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自然遗产。都江堰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你觉得如何调动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

(1)充分了解学生。由于学生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兴趣点,与兴趣点相结合融入教学。

(2)充分利用教具和教学方法,历史的特征在于真实性,单纯的史实讲解也容易枯燥,所以利用图片、视频、演讲、辩论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积极性。

(3)适当的任务驱动非常必要。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升积极性。

声明:本文真题来源考生回忆及网络渠道搜集,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233网校APP,可下载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免费注册233网校会员,获取教师资格证面试资料包!点击注册>>

小编推荐: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流程 面试考生须知

真题推荐:历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通关秘籍: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讲师将面试情景还原,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免费体验>>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