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中学教师资格 > 中学历年真题 > 中学学科知识历年真题 > 语文学科真题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18-06-22 08:39:00
导读:以下为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敬请关注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网!真题答案视频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评价建议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理念指出:①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故A项正确。②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故B项正确。③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故C项正确。④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要考查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要评价其成果的水平。其中并没有指明学生的参与态度和成果水平同等重要。故D项绝对化,不正确。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林黛玉进贾府》选自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祝福》为鲁迅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为海明威的中篇小说。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适合分析短篇小说的结构特点,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和小说语言品味上,且让学生学会从环境、人物、情节等方面鉴赏小说的方法。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设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是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文都属于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系统。《(包身工)背后的故事》讲述了夏衍克服困难,竭尽全力搜集素材,完成《包身工》创作的经历。属于教材系统中的助读系统,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过程,深入理解文章。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口语交际教学。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课堂再现生活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意思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是说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理解《蜀相》的内容和主旨,除了要对作品中所写的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的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做全面、深入的探究。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目标的理解。A项,“辩驳”是根据对方的观点来提出否定性的意见。不属于单向信息传递。C项,讨论和辩论都能突出学生的自我表达。D项,讨论、辩论、辩驳只是在形式和结果上有区别,没有场合的限制。

8.【答案】D。解析:教师让学生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中,体会其通过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正是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中把握两人的人物形象。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教师将“典故的运用及作用”作为教学难点之一,是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进行的,是在对学生的学情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才设置的,因此D项表述正确。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题于中未涉及文本探究、学生主体地位和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突出的是教师对课堂情境的营造。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A项“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未体现,B项“分工明确”未体现,D项“展示要求”未体现。

12.I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材料“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作者的个性化表达。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主要不同不仅在于文章形式和表达方式,还在于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散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道’”可知,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教师只是通过对联撰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不必系统地讲授对联知识。学生通过撰写对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撰写后教师进行评价,没有体现学生修正、完善的过程。

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教学。材料观点显而易见,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不应只重视文言字词句的疏通,而应透过字的表面去探究更多的精髓。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材料中教师“以俗解雅”的方式是恰当的,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案例中的教师是按照文本探究—方法点拨—自主运用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的。

首先,教师充分结合文本,适时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中心旬和关键词,又统观全文寻找依据。达到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走入了文本,有助于学生理解北京人的“封闭”。

然后,教师适时总结了文章阅读的方法,点明先找中心句,再找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在文本中找表现。是上一教学环节的总结,也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掌握阅读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老师教的方法,自行默读,适时提问,更深入地理解了北京人的“易于满足”,巩固了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在此环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而教师的范读更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京味儿”。

总之,案例中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注重结合文本,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习阅读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①段中,“包罗万像”应为“包罗万象”;第⑧段中“三棱椎”应为“三棱锥”,“另人惊奇”应改为“令人惊奇”。(找出两处即可)

病句: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得渔翁之利。

应改为: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

18.【参考答案】

这篇作文,思路广阔,结构清晰。从△和○联想到联合国的圆桌、三口之家、三足鼎立的军事形势、宇宙的星球、人的心理等等,类似一篇文艺性科普作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好:开头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读者思考司空见惯的△和○的意义:结尾在总结△和○的意义之后.引导读者从现实生活想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研究△与○的关系的新学科”。开头和结尾的语言朴实、简洁明快。

文章共分为11个自然段。①②两段是总说,介绍△和○的普遍性和几何学上的定义。接下来,介绍△和○的不同特点所导致的它们在不同领域上的广泛作用和意义:③④两段谈到了△和○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⑤⑥段谈到了△和○在数学上的作用;⑦⑧段谈到了△和○在物理学上的作用;⑨⑩段谈到了△和○在心理学和哲学上韵作用。第⑪段结尾,总结全文,预示未来。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感知文章明晰、谨严的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力量;

②体会文章简洁的语言所表现的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和理性力量;

③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本,加强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②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设计依据:

(1)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一个演讲辞单元,在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演讲辞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它除具有议论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讲究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性和鼓动性,语言的口语化,同时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抓住演讲辞的特点和主旨,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看看它们是怎样将理论性和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另外,还要领悟、品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演讲辞。全文共一千一百多字,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明了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给予了这位伟人极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悼念之情。

为了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在本单元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本文,首先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这篇演讲辞的思想性、逻辑性,深入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其次,引导学生揣摩饱含作者对马克思沉痛悼念和热烈赞颂之情的字、词、句、段,体会演讲辞语言感情强烈、高度概括的特点,感受作者深沉含蓄的感情和用词的妙处,深刻理解演讲词的艺术性。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等同样文体,学生对演说辞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因此对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这种熟悉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把握,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于演讲辞的教学,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演讲.在实践中要增强口头应用能力,所以设定了写演讲辞的活动,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特点及学生情况,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故确立了以上三维教学目标。

20.【参考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没有人不渴望成功,成功是一个颇具诱惑力的名词,那么,怎样才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在理想的追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成功的梦想变为现实,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讨论)同学们讲得很好。

(用大屏幕显示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伟人肖像)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N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马克思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大屏幕显示:“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臧克家)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来看一下马克恩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并学习马克思“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

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做的巨大贡献

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世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用一句话对他的逝世做了高度的归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明确: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好.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明确:不可估量、空白。

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请找出来。

明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4.(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请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

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科学、革命。

文章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格式来写作的(板书)。

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所以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例子,一起来探讨一下。

1.集体朗读一遍。

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

明确: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再次指导诵读,强化理解)

3.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请看第三段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类比论证法,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类比、对比的方法。

五、拓展讨论

1.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课文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有哪些?

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

2.通过课文的学习,你从马克思的科学精神、革命实践的事迹中得到了什么,你准备如何定位你的人生价值观,你的职业追求目标是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分组讨论小组推选班级交流)

3.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六、结束语

愿同学们能从伟人们的身上学到东西,做一个新世纪的真正成功者!

七、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思考”“创新”“实践”“成功”的名言或名人事迹,制作读书卡片,准备在班级中交流展示。

2.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百字感言。

21.【参考设计】

教学活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后练习第二题。看第一个句子,大家能从第一句中找出几个关键词吗?

生:“最”。

师:好,除了“最”,还有哪个词用得特殊?

生:“停止思想”。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阅读得很仔细。那么,“伟大”的前面加个“最”说明了什么呢?

生:“最”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

师:你能说说马克思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吗?请结合课文说一下。

生:他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二是他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师:很好,分析得很正确,这也说明了你读课文很细致,请坐。那么,我们通常说一个A_--1--世用“逝世”或者“停止呼吸”也可以,为什么要说“停止思想”?

生:“停止思想”说明马克思的一生都在思想,从侧面写出了马克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师:真棒,你抓住了重点,对文章的理解也很透彻。这两处也从侧面写出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去世的无限痛惜。大家明白了么?

(生点头)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依次找出剩下四个句子中的关键词,看看这些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用法。

五分钟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进行点拨。讨论完毕后,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当总结,明确每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总结归纳:题目中各个句子理解如下:

(1)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二是他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饱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2)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3)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4)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5)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牟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热点推荐: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通关必看: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有妙招,233网校讲师助你快速突破考试重难点,直击90%核心考点,点击查看>>教师资格网校

距2024社会工作者考试还有

39

立即提分

考试圈子
  • 社工学霸君微信号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中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 初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