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中学教师资格 > 中学历年真题 > 中学学科知识历年真题 > 语文学科真题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18-06-23 00:00:00
导读:以下为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敬请关注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网!真题答案视频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彷徨》《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坟》《而已集》均是鲁迅的杂文集。

2.【答案】D。解析:A项《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B项《劝学》为荀子所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的《论语》,D项《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孔子、孟子、荀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为法家代表人物。

3.【答案】B。解析:A项所述的“人物形象”以及C项所述的“反映的社会矛盾”仅与《荷花淀》一文有关;B项,题干三篇选文均是通过营造独特意境来写景写情,这是三者的重要共同点,为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D项,三篇选文中虽然都运用了修辞方法,但并不适合作为必修(5)中的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4.【答案】D。解析:“中华楹联赏析”课程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常识,重点对其字数、内容、结构、用词、节奏、平仄等方面进行赏析。该课程所属选修课程系列应为“语言文字应用”。

5.【答案】A。解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属于人物传记;8项《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呈给唐太宗的奏章;C项《与妻书》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诀别信;D项《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请辞奏章。只有A项《苏武传》属于人物传记。

6.【答案】D。解析:“左联五烈士”是指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五位左翼革命作家。教师补充“左联五烈士”的作品和相关评论文章时,可以从课内外的多种文本类型和其他作者相关文章入手,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国民党残杀左翼革命作家的史实,在专题阅读中丰富情感体验。但题干教师的补充并未将文本与当下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7.【答案】C。解析:A、B、D三项思考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概括文本内容:C项思考题则是要求学生根据文本相关内容推论其现实意义,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思考。

8.【答案】B。解析:题干指出某教师教学目的是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但仅仅依靠梳理“故乡”的理论概念。并不能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或实际的情感体验。

9.【答案】A。解析:课文右边“对话栏”中的“补充资料”与“阅读提示”,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阅读对话;留白部分则可以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圈点批注。但其设计并没有体现“知识梳理”的学习策略。

10.【答案】C。解析:练习题的设置包括景物的选取与特点、作者情感的表达与表达方式,其重点考查的是情与景的结合,通过景物分析来体会作者情感。

11.【答案】C。解析:题干教学实录中,张老师只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补充对白,但并未让学生表演对自.因此A项“口语训练”说法错误。张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戏剧语言”上并且从对白入手,抓对白的形式.而不是将对白作为戏剧学习重点,因此B项说法有误。张老师设计扩写或补写活动,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实现阅读中的多重对话,因此C项说法正确。戏剧学习的难点在于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进入文本,仅仅依靠补充写作背景、作者和剧本知识的理论,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

12.【答案】B。解析:B项,“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提供一个复杂的问题”说法不当。即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是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学生也可以各抒己见,达成教学目标。A、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

13.【答案】D。解析:学生深入品味词语的途径不仅限于教师模拟情景,A项说法过于片面。实录节选中学生的提问有助于学生通过品味揣摩文章用词的巧妙,教师引导解决后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B、C两项说法错误。

14.【答案】A。解析:题干论文中指出教师不能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展示而牺牲学生个性发展,其强调的是发展学生个性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故A项说法正确。论文中指出“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而不是说语文教师全部都具有教学个性。故B项说法有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在进行其个性展示时并不会抑制学生个性发展。C项说法过于片面。具有“个性风采”的教师有演讲型、表演式、演示型三种,并不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D项说法以偏概全。

15.【答案】C。解析:教学实录中,教师并没有回避学生提出的质疑,而是运用教学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引导。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①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的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参照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同样应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设计。

②教师A设置的导入活动。仅要求学生说出喜欢的中国作家却不引导其陈述原因,仅由教师自己来说史铁生及喜欢史铁生的原因,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思维活跃性,也未能使学生感受其情,对达成本节课“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的学习目标没有直接作用。

③教师B采用检查预习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文章的感受,初步解决预习文章时形成的困惑,之后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的特点。这一导人方式紧贴课文文本,使学生在理解并逐步深入文本的基础上,更好地达成“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的学习目标。

(2)教师C的教学导入设计具有以下几类作用:

①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教师C通过模拟残障人士的表演方式导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本节语文课的兴趣。

②引起学生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教师C别出心裁地采用表演的方式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快速开展。

③揭示教学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C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体会残障人士的心理,是为了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思考、感受《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与情感特点。

④沟通文本与学生情感,创设学习情境。教师C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站在残障人士角度思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互通学生与作者史铁生之间的情感。

⑤铺设桥梁,为之后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教师C在导入环节的模拟表演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形成情感通道,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④段中,“泻漏”的“泻”改为“泄”;第⑤段中,“相符相成”的“符”改为“辅”。

病句:第②段中,“而他也因为坚持革命三次入狱,甚至遭受杀害的结果”。

应改为:而他也因为坚持革命三次入狱,甚至遭受杀害。

18.【参考答案】

作文的论证偏离了其中心论点。通常来说,议论文的题目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文首或文末段落点明中心论点,文中段落根据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就该篇习作而言,其中心论点应为“坚持刚柔并济,才能创造和谐,反之则无法创造和谐”,强调的是“刚柔并济”的巨大作用以及“刚柔并济”与“创造和谐”的必然关系。但通观全文,习作只在文章最后一段蜻蜓点水般地寥寥几笔来说坚持“刚柔并济”对个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在文章其他部分则一直在论述“坚硬”与“柔软”之间的辩证关系,偏离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练背诵;学会通过意象分析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及词句品析,把握诗中的绘画美、音乐美及建筑美,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新诗的热爱之情,能尝试写作诗歌。

(2)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特点以及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②《再别康桥》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作为主题为“往事悠悠”中的一篇课文,诗歌中寄寓了作者对即将离别的康桥的留恋之情,因此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词句品析及相关介绍,体会诗歌中寄寓的作者的感情。

③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及日常积累中,对诗歌的文学样式虽然已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浅易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就写作诗歌方面来说仍是难点。另外,在以往的课堂及课本学习中,学生接触古诗的机会较多,而学习新诗的条件较少。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作新诗,培养他们对新诗的熟悉感与热爱之情。

20.【参考设计】

《再别康桥》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

一、初读,初探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问题,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示意自由读时间结束.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并予以明确。

问题:《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是否与其他伤离诗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又是哪里不一样呢?尝试用语言描述一下。

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没有凄凄切切的悲痛与压抑,也没有缠缠绵绵的哀怨与忧愁。相反,这首离别

诗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与飘逸、自然与空灵。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情感基调的不同与诗歌所选用的意象不同相关,指明理解诗歌可从意象分析入手。

二、深读,体情

学生诵读诗歌,诵读完毕后按照小组分组讨论交流诗中的意象以及意象的作用;

教师巡视学生小组讨论.并适时予以指导:

指名多组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简单评析并进行明确。

明确:

①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清潭、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作用:这些带有明丽色彩的意象给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一幅静谧优雅的画面.又通过“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词,使每一幅画都被赋予了流动的图画美。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记下存疑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问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课文,边梳理边筛选问题,将所选问题板书黑板;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小组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补充并进行明确。

问题:

①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又将“西天的云彩”当作告别的对象。这样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②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哪个词语用得好?

④诗文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⑤最后一节是否与第一节相重复,将诗文变得拖沓?

明确:

①诗人以三个“轻轻的”告别,展现出全诗宁静的基调,短短四句便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柔和的夕阳晚照。三个有意为之的“轻轻的”,一下子便将诗人对康桥的爱与惜别不舍表现了出来。而“云彩”作为本诗的第一个意象,更是诗人作别康桥时的独特对象,由人间到天上,由人世到自然,更显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也增清新之感。

②“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寓意“留”,表达惜别之情,而本诗中被夕阳镀金的“金柳”则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诗歌的文化韵味,表达留恋之意。诗人大胆想象,暗喻“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身温润可人的具有生命力的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浸透了诗人的无限欢喜与痴狂爱意。

③“招摇”与“油油”两词用得极好。“招摇”在句中有逍遥自在之意,用于描写水草,更显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与恬然安闲:“油油”一词的运用,同时表现出了水草在水中光润的样子、在水中生活时舒适和悦的样子以及水流柔润的样子。“油油”与“招摇”连用于一句,将水草健康自在与水流清澈之景生动地招摇而出。

④第二节中,诗人视金柳为新娘,写出对康桥的无限喜欢与痴爱;第三节中,则愿化做一条油油的水草,与康河柔波融为一体,可见其爱恋之深;第四节中,诗人接着梦的出现,进入另一番意境,对康桥的迷恋之情达到高潮,在寻梦的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四节诗中蕴含的感情,步步升腾,步步深化。

⑤最后一节并不多余,而是在与第一节形成回环呼应的同时,在重复中构成变化,以此强调“轻轻”与无言,这是内心感受的写照,也是丰富情感的体现,一切忧伤、爱恋与不舍都归于无言与不打扰。

三、美读,悟美

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点拨并提醒学生发现诗歌的美;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分析本诗的“三美”,之后由教师对“三美”进行明确。

明确:

①“绘画美”:风光如画。

②“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具有浑然天成的旋律感。

③“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

21.【参考设计】

活动主题:听韵品情,感受志摩新诗中的音乐美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师生问答

活动过程:

(一)初读初识韵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

各讨论小组推荐一名组员朗诵诗歌,教师随机点名其他小组成员点评;

教师适时指导其他小组评价或进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

总结:

朗读本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语速当缓,语调当轻,语音当柔。

②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情感的起伏。

③再次,要带着感情去朗读。

(二)再读细析韵

学生回味教师所示朗读要点,小组交流朗读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示对课文朗读的停顿划分、重读词语等,由教师组织进行评析交流;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诗歌在音韵、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发言,适时引导,并加以明确。

明确: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音韵具有“音乐美”:各节用词独特,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如“来”与“彩”,“娘”与“漾”,“摇”与“草”等。

②节奏具有“音乐美”: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严谨而又自然柔和。

③旋律具有“音乐美”:回环复沓,优美柔和。首节与末节读来相似而又有不同,回环往复,更增浑然天成之感。

(三)比读再感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

教师多媒体出示“《再别康桥》朗读指导”供学生学>-7参考,学生自由试读;

学生小组比拼朗读,教师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师生共评出“朗读优胜组”。

(四)深读深解情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体会分析诗人情感,并加以明确。

明确:

诗人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与暗喻,表达了对旧梦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的怅惘与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离别之忧与缠绵的苦闷。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前几部分所学内容分析音乐关是如何丰富诗人的情感表达的,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后,教师进行评析、整理、明确。

明确: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种优美的音韵与节奏,使诗人的情感如同涟漪般荡开。这既是虔诚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起落,独具审美快感。诗中以情感为主线,停连、轻重、节奏、语调的不断变换,情随景变,情随意生,起伏高低,长短强弱,在变化中推进情感,既将诗中的韵律之美展露无遗,也将诗人绵绵的眷恋、变化中的离情生动地以音韵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示出诗作的主旨与感情基调。

(五)常读勤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次活动内容并在朗读中结束活动。

热点推荐: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通关必看: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有妙招,233网校讲师助你快速突破考试重难点,直击90%核心考点,点击查看>>教师资格网校

距2024社会工作者考试还有

40

立即提分

考试圈子
  • 社工学霸君微信号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中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 初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