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中级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基础>安全生产技术基础考试辅导

2014年生产技术辅导内容:静电事故预防技术

来源:233网校 2014年4月30日

静电事故预防技术

  (一)、静电的特性度危害
  1.静电的产生
  最常见产生静电的方式是接触分离起电。当两种物体接触,其间距离小于25×10-8cm时,将发生电子转移,并在分界面两侧出现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层电荷。当两种物体迅速分离时即可能产生静电。
  下列工艺过程比较容易产生和积累危险静电:
  (1)、固体物质大面积的摩擦;
  (2)、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粉体物料的筛分、过滤、输送、干燥过程;悬浮粉尘的高速运动;
  (3)、在棍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率物质;
  (4)、高电阻率液体在管道中高速流动、液体喷出管口、液体注入容器;
  (5)、液化气体、压缩气体或高压蒸气在管道中流动或由管口喷出时;
  (6)、穿化纤布料衣服、穿高绝缘鞋的人员在操作、行走、起立等。
  2.静电的特点
  (1)、静电电压高。静电能量不大,但其电压很高。固体静电可达20×104V以上,液体静电和粉体静电可达数万伏,气体和蒸气静电可达10000V以上,人体静电也可达10000V以上。
  (2)、静电泄漏慢。由于积累静电的材料的电阻率都很高,其上静电泄漏很慢。
  (3)、静电的影响因素多。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受材质、杂质、物料特征、工艺设备(如几何形状、接触面积)、和工艺参数(如作业速度)、、湿度和温度、带电历程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静电的影响因素多,静电事故的随机性强。
  3.静电的危害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也可能给人以电击,还可能妨碍生产。其中,爆炸或火灾是量大的危害和危险。
  (二)、防静电措施
  静电最为严重的危险是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静电安全防护主要是对爆炸和火灾的防护。这些措施对于防止静电电击和防止静电影响生产也是有效的。
  1.环境危险程度控制
  静电引起爆炸和火灾的条件之一是有爆炸性混合物存在。为了防止静电的危险,可采取取代易燃介质、降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减少氧化剂含量等控制所在环境爆炸和火灾危险程度的措施。
  2.工艺控制
  为了有利于静电的泄漏,可采用导电性工具;为了减轻火花放电和感应带电的危险,可采用阻值为107~109Ω左右的导电性工具。
  为了限制产生危险的静电,烃类燃油在管道内流动时,流速与管径应满足以下关系:
  ν2D≤0.64
  式中q——流速,m/s;
  D——管径,m。
  为了防止静电放电,在液体灌装过程中不得进行取样、检测或测温操作。进行上述操作前,应使液体静置一定的时间,使静电得到足够的消散或松弛。
  为了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和溅射,应将注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装油前清除罐底积水和污物,以减少附加静电。
  3.接地
  接地的作用主要是消除导体上的静电。金属导体应直接接地。为了防止火花放电,应将可能发生火花放电的间隙跨接连通起来,并予以接地。
  防静电接地电阻原则上不超过lMΩ即可;对于金属导体,为了检测方便,可要求接地电阻不超过100Ω~l000 Ω。
  对于产生和积累静电的高绝缘材料,宜通过106Ω或稍大一些的电阻接地。
  4.增湿
  为防止大量带电,相对湿度应在50%以上;为了提高降低静电的效果,相对湿度应提高到65%~70%。增湿的方法不宜用于防止高温环境里的绝缘体上的静电。
  5.抗静电添加剂
  抗静电添加剂是化学药剂。在容易产生静电的高绝缘材料中加入抗静电添加剂之后,能降低材料的体积电阻辛或表面电阻率以加速静电的泄露,消除静电的危险。
  6.静电中和器
  静电中和器又称静电消除器。静电中和器是能产生电子和离子的装置。由于产生了电子和离子,物料上的静电电荷得到异性电荷的中和,从而消除静电的危险。静电中和器主要用来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
  7.加强静电安全管理
  静电安全管理包括制订关联静电安全操作规程、制订静电安全指标、静电安全教育、静电检测管理等内容。
  【例题】以下防静电措施正确的是___。( )、
  A.为了防止静电的危险,可采取取代易燃介质、降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减少氧化剂含量等控制所在环境爆炸和火灾危险程度的措施。
  B.为了有利于静电的泄漏,可采用阻值为100Ω~l000 Ω左右的导电性工具。
  C.为了防止静电放电,在液体灌装过程中不得进行取样、检测或测温操作。
  D. 接地的作用主要是消除导体上的静电。对于金属导体,可要求接地电阻不超过lMΩ。
  【答案】 A C

  【2014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报名专题

  2014年度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继续使用2011版考试大纲与考试辅导教材

  233安全工程师网校已经推出2014年安全工程师高清版课程,我们热忱欢迎大家报名!

  报名热线:4000-800-233。热线开通中,欢迎大家随时拨打了解详情!

相关阅读

ȫʦ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