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成人高考>语文>历年真题

2013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17年1月25日
导读: 2013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已经公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0分)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罗布人有许多东西遗忘在路上了,但是,有一条关于胡杨的俚语,我还记着,这就是:胡杨有三条命——生长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朽一千年!”一位叫热合曼的老人对我说。“胡杨在我们的叫法中,还有一个名字,叫三叶树。它的底部长的是窄长的柳叶,中间长的则是圆圆的大杨叶,顶部——它的顶部是椭圆形的小杨叶。三种树叶奇怪地长在一棵树上,所以我们叫它三叶树!”另一位叫亚生的老人对我说。两位老人向我说话的时间是l998年的秋天。说这话时,那个叫热合曼的老人l05岁,那个叫亚生的老人l02岁。说话的地点是在阿拉干一片死亡的胡杨林里。通常,他们被认为是最后的两个罗布泊人,或者换言之,是两千年前曾经建立过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的楼兰人尚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两个后裔。

在罗布泊一年一年的盈亏中,在罗布泊像钟摆一样一次一次的位移中,逐水而居的罗布人总是在不停地搬迁。他们将自己新建的每一个村庄都叫“阿不旦”,在这里建立起新生活的愿望,并希望这一次搬迁将是最后的搬迁。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随着罗布泊的继续收束和碱化,他们又得循着塔里木河水系,向上游走,继续寻找他们新的“阿不旦”。也许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罗布人就是这样过来的,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就是这样延挨着日月,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一个民族要靠这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承担整个民族的记忆,那是一件太沉重的事情。所以在阿拉干,在那狰狞万状的死亡胡杨林里,热合曼说,他把许多的记忆都遗忘在路上了。

胡杨是中亚细亚的树木。胡杨是苦难的树木,和伴生它的楼兰民族一样苦难。在这里,水到哪里,胡杨便生长到哪里,因此塔里木河两岸,是两条绿色的胡杨林带,而阿拉干这地方,当年更是有着遮天蔽日的胡杨林。但是往事如烟,随着塔里木河的断流,随着风沙一年一年的侵蚀,胡杨林正在大片大片地死亡。我曾经在塔中地面,见过大片死亡的胡杨林。它们还没有完全死亡,只是处于濒死状态。粗壮的树木,奇形怪状地仆倒一地。记得有一棵树已经死了,但在树身一人高的地方,却令人感动地生出几片绿叶——那是柳叶,正像亚生告诉我的那样。但是带给我巨大刺激的,或者说带给我最大感动的,还是这阿拉干的胡杨。中亚细亚的太阳,在正午的时候很亮很白,亮得炫目,白得刺眼,但正午一过,太阳稍稍西斜一点,林中便昏暗了起来。有些树木倒了,横躺在那里,你得迈过去。有些树木虽然死了许多年,但是还端端地立在那里,在完成着它们早已确定的宿命。这些树木模样都十分庞大、粗糙、丑陋、可怕。那些像狮、像虎、像蟒蛇的丑陋外状,是时间的刀功,是岁月的产物。它们仿佛是我们在《侏罗纪公园》中看到的那些史前怪兽,或者像高烧病人在梦境中出现的令人恐怖的想象。

热合曼和亚生还告诉我,活着的胡杨,在整个夏天叶子会是一种纯粹的墨绿,但是等到每年的10月25日这一天,中午12点的时候,如果有太阳,好像接受到一项指令似的,所有的胡杨树叶会在那一刻变得金碧辉煌。

(节选自高建群《阿拉干的胡杨》)

11.在第一段中,两位老人是怎样各自描述胡杨的?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问、地点和老人的年龄?(6分)

答:热合曼老人引用民间谚语(俚语),描述胡杨顽强的生命力;(2分)亚生老人引用民间称谓,描述胡杨一树之上三种奇特的叶子。(2分)作者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年龄,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苍凉悲壮的基调。(2分)(意思对即可)

12.第二段中所说的“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指的是什么?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即指热合曼和亚生两位老人;(1分)这里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两位老人比喻为“水滴”,表明罗布人的生存与水息息相关,也暗示了曾经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走向了衰亡的尽头。(4分)(意思对即可)

13.第一段开头和第二段结尾都提到了“遗忘”,这两种“遗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内涵?(6分)

答:这两种“遗忘”的相同之处:都是因为楼兰文明的衰落而产生的“遗忘”。(1分)不同之处:前者是集体的“遗忘”,后者是个体的“遗忘”。(1分)前者的“遗忘”与楼兰文明的衰落同步,表现为缓慢的客观衰减;(2分)后者的“遗忘”在楼兰文明衰落之后,表现出不堪重负、不忍回顾的悲壮。(2分)(意思对即可)

14.第三段写胡杨林的盛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感动”?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7分)

答:第三段写胡杨的盛衰,象征了楼兰文明的盛衰;(2分)作者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感动”,是因为这里曾经“遮天蔽日的胡杨林”大片死亡的场景刺激了他,也让他感受到文明衰败的惨烈;(2分)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是对曾经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胡杨林的追忆,(1分)也是对曾经极为繁华的楼兰绿洲文明的缅怀。(2分)(意思对即可)

2017成考:2017年成人高考新手指南 2017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入口

告别盲目备考,锁定考点,突破难点,2017年成人高考一次过不是问题!点击进入>>


扫一扫,随时随地,成人高考报考抢先看!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