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中级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习笔记

2016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第八章知识点4

来源:233网校 2016年5月15日
导读: 2016中级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章节知识点,精选章节重点知识,帮助考生备考复习。中级会计师考试试题,涵盖知识考点,在线练习,有效提分。

 233网校 中级会计师考试章节习题 点击进入测试 >>

  2016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第八章知识点4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其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主要表现在采用多重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技术变革上。随着成本计算方法的完善,它也开始兼顾对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分析,以及对价值链成本的分析,并将成本分析的结果应用到战略管理中,从而形成了作业成本管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法及相关概念

  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它认为,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有序集合体,也就是一个作业链。在这个作业链上,存在着“资源—作业—成本对象”的联结关系,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活动,就有一定的资源被消耗,同时通过一定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作业,如此逐一进行,直至最终形成产品。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基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配:根据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 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于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而间接费用的分配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再将上述分配至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各自的成本动因,依据作业的耗用数量分配到各产品上去。

  作业成本法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成本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划分不清的缺点,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变为可控,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的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正确理解作业成本法,需要明确一下几个概念:

  1.资源

  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原始形态,是成本产生的源泉。企业作业活动系统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属于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制造费用等。

  2.作业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动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

  作业按其层次分类,可以分为单位作业、批次作业、产品作业和支待作业。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以作业活动耗费的资源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据。

  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动因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是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的依据。资源耗用量的多少取决于作业量的多少,与最终产品数量没有直接关系。

  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反映产品产量与作业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用于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是沟通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的中介。

  4.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又称成本库,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用来汇集业务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换言之,按照统一的作业动因,将各种资源耗费项目归结在一起,便形成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有助于企业更明晰地分析一组相关的作业,以便进行作业管理以及企业组织机构和责任中心的设计与考核。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直接材料成本与直接人工成本都可以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两者的区别集中在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上,主要是制造费用的分配。传统成本计算法下,制造费用以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为分配依据,当企业生产多样性明显对,生产量小、技术要求高的产品成本分配偏低,而生产量大、技术要求低的产品成本分配偏高。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首先确认发生制造费用的一个或多个作业环节,如维修机器作业、搬运作业、质量检验作业等;然后根据作业量的大小,将制造费用成本分配到各作业中;最后依据相应的成本动因,如维修工时、搬运数量、检查次数等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按照成本动因直接分配,避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扭曲。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成本计算

  根据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的基本指导思想,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识别作业,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分派(追溯和间接分配)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第二阶段,根据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动因,将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派(追溯和间接分配)到各有关成本对象。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分两步进行,但成中心最按部门建立的。第一步除了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以外,还要把不同性质的各种费用按照部门归集在一起;第二步是以产量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各产品。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一部门一产品”。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成本计算的第一阶段除了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以外,还要将各项间接费用分配到各有关作业,并把作业看成是按照产品生产需求重新组合的“资源”;第二阶段按照作业消耗与产品之间不同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因此,作业成本法下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一作业一产品”。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具体步骤为:

  1.设立资源库,并归集资源库价值

  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会消耗各种资源,如货币资金、原材料、人力、动力、厂房设备等。企业首先应为各类资源设置相应的资源库,并对一定期间内耗费的各种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将计量结果归入各资源库中。

  2.确认主要作业,并设立相应的作业中心

  在进行作业确认时,理论上要求将有关费用划分得越细越好,但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一般按重要性和同质性的要求进行作业划分,纳入同一个作业组。纳入同一个作业组的作业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属于同一类作业;二是对于不同产品来说,有着大致相同的消耗比率。

  3.确定资源动因,并将各资源库汇集的价值分派到各作业中心

  资源动因是把资源库价值分派到各作业中心的依据。首先,企业应根据不同的资源,选择合适的资源动因。其次,按照相应的资源动因,分别分配到该作业中心,汇总后就会得到该作业的作业成本。如果某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具有专属性,那么该作业所消耗的资源部分的价值可直接计入到该作业的作业中心。

  4.选择作业动因,并确定各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分配率

  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有很多,但并非所有这些因素都要被确定为成本动因。在每个环节中,成本动因的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必须要选定一个比较适当的成本动因数量,使这些成本动因能充分合理地成为间接资源成本的分配基础。一般来说,成本动因的选择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成本会计师等组成的专门小组讨论确定。选择成本动因时,要确保作业消耗量与成本动因消耗量相关,综合权衡收益与成本,并考虑确认成本动因后的行为结果。

  当各作业中心己经建立,成本动因已经选定后,就可以将各作业成本除以成本动因单位数,计算出以成本动因为单位的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率可以分为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和预算作业成本分配率两种形式。

  (四)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并报考反映。此外还要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符合战略管理思想要求的现代成本计算和管理模式。它既是精确地成本计算系统,也是改进业绩的工具。作业成本管理包含两个维度的含义:成本分配观和流程观

  图中垂直部分反映了成本分配观,它说明成本对象引起作业需求,而作业需求又引起资源的需求。因此,成本分配是从资源到作业,再从作业到成本对象,而这一流程正是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

  图中水平部分反映了流程观,它为企业提供所引起作业的原因(成本动因)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业绩计量)的信息。流程观关注的是确认作业成本的根源、评价已经完成的工作和已实现的结果。企业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改进作业链,提高从外部顾客获得的价值。

  流程价值分析关心的是作业的责任,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和业绩考核三个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以作业来识别资源,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把作业和流程联系起来,确认流程的成本动因,计量流程的业绩,从而促进流程的持续改进。

  1.成本动因分析

  要进行作业成本管理,必须找出导致作业成本的原因。每项作业都有投入和产出。作业投入是为取得产出而由作业消耗的资源,而作业产出则是一项作业的结果或产品。比如说,原料搬运,搬运到指定地点的材料数量,则是该“搬运”作业的产出量,也可以称为作业动因。然而,产出量指标不一定是作业发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进一步进行动因分析,找出形成作业成本的根本原因。例如:搬运材料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车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一旦得知了根本原因,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作业,如改善车间布局,减少搬运成本。

  2.作业分析

  作业分析的主要目标是认识企业的作业过程,以便从中发现持续改善的机会及途径。分析和评价作业、改进作业和消除非增值作业构成了流程价值分析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改进流程首先需要将每一项作业分为增值作业或非增值作业,明确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如何将非增值成本减至最小。

  按照对顾客价值的贡献,作业可以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所谓增值作业,就是那些顾客认为可以增加其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有用性,有必要保留在企业中的作业。一项作业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才可断定为增值作业:

  (1)该作业导致了状态的改变;

  (2)该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其他作业来完成;

  (3)该作业使其他作业得以进行。

  例如:印刷厂的最后装订工序是先裁边再装订,那么裁边作业使所有纸张整齐划一,从而改变了原来的状态。这种状态之前的印刷或其他作业均不能实现该目的,而且只有裁边以后,才能进行后续的装订作业。裁边作业符合上述全部条件,因此为增值作业。增值作业又可分为高效作业和低效作业。增值成本即是那些以完美效率执行增值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或者说,是高效增值作业产生的成本。而那些增值作业中因为低效率所发生的成本则属于非增值成本。

  非增值作业,是指即便消除也不会影响产品对顾客服务的潜能,不必要的或可消除的作业。如果一项作业不能同时满足增值作业的三个条件,就可断定其为非增值作业。例如检验工作,只能说明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而不能改变其形态,不符合第一个条件;次品返工作业是重复作业,在其之前的加工作业本就应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因此也属于非增值作业。执行非增值作业发生的成本全部是非增值成本。持续改进和流程再造的目标就是寻找非增值作业,将非增值成本降至最低。

  在区分了增值成本与非增值成本之后,企业要尽量消除或减少非增值成本,最大化利用增值作业,以减少不必要的耗费,提升经营效率。作业成本管理中进行成本节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作业消除:消除非增值作业或不必要的作业,降低非增值成本;

  (2)作业选择:对所有能够达到同样目的的不同作业,选取其中最佳的方案;

  (3)作业减少:以不断改进的方式降低作业消耗的资源或时间;

  (4)作业共享:利用规模经济来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

  作业分析是流程价值分析的核心。通过对作业的分析研究,进而采取措施,消除非增值作业,改善低效作业,优化作业链,对于削减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作业业绩考核

  实施作业成本管理,其目的在于找出并消除所有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削减非增值成本。当利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随别出流程中的非增值作业及其成本动因后,就为业绩改善指明了方向。若要评价作业和流程的执行情况,必须建立业绩指标,可以是财务指标,也可以是非财务指标,以此来评价是否改善了流程。财务指标主要集中在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上,可以提供增值与非增值报告,以及作业成本趋势报告。而非财务指标主要体现在效率、质量和时间三个方面,如投入产出比、次品率和生产周期等。

  章节考点试听:告别盲目备考,讲师为你讲解90%核心考点,点击免费试听>>

  小编推荐:2016年中级会计师已进入备考阶段,快来在线测试中级会计师考试试题,模拟真实考试环境,提升解题技巧,帮助考生全面备考复习。

  中级会计师考试手机用户可访问:https://m.233.com/zhongji/

相关阅读
最近直播往期直播

下载APP看直播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