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中级安全工程师>专业指导>生产技术

安全工程师《生产技术》第一章讲师讲解:第8节

作者:【田思进】 2014年10月8日
  (三)疲劳
  1.疲劳的定义
  疲劳分为肌肉疲劳(或称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或称脑力疲劳)两种。肌肉疲劳是指过度紧张的肌肉局部出现酸痛现象,一般只涉及大脑皮层的局部区域。而精神疲劳则与中枢神经活动有关,是一种弥散的、不愿意再作任何活动的懒惰感觉,意味着肌体迫切需要休息。
  2.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途径
  (1)疲劳的原因。劳动过程中,人体承受了肉体或精神上的负荷,受工作负荷的影响产生负担,负担随时间推移,不断地积累就将引发疲劳。归结起来疲劳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工作条件因素。泛指一切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影响的工作环境。
  ①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不合理。如作业时间过久、强度过大、速度过快、体位欠佳等。
  ②机器设备和工具条件差,设计不良。如控制器、显示器不适合于人的心理及生理要求。
  ③工作环境很差。如照明欠佳,噪声太强,振动、高温、高湿以及空气污染等。
  2)作业者本身的因素。作业者因素包括作业者的熟练程度、操作技巧、身体素质及对工作的适应性,营养、年龄、休息、生活条件以及劳动情绪等。这里,大多数影响因素都会带来生理疲劳,但是机体疲劳与主观疲劳感未必同时发生,有时机体尚未进入疲劳状态,却出现了主观疲劳感。如对工作缺乏兴趣时常常如此。有时机体早已疲劳却无疲劳感,如出于对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特殊爱好或急中生智的情境之中时。造成心理疲劳的诱因主要有:
  ①劳动效果不佳。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取得满意的成果,会引发心理疲劳。
  ②劳动内容单调。作业动作单一、乏味,不能引起作业者的兴趣。如流水线上分工过细的专门操作,显示器前的监视工作等。
  ③劳动环境缺少安全感。涉及技术方面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职业的稳定性,以及不适的督导和过分的暗示,造成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
  ④劳动技能不熟练。当工作任务的繁复程度远远超过了劳动者能力水平。困难大,负担重,压力大,力不能负时,也易产生心理疲劳。
  ⑤劳动者本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导致的精神状态欠佳、人际关系不好,上下级关系紧张,以及家庭生活的不顺等都可能引起心理疲劳。
  (2)消除疲劳的途径
  消除疲劳的途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在进行显示器和控制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通过改变操作内容、播放音乐等手段克服单调乏味的作业;改善工作环境,科学地安排环境色彩、环境装饰及作业场所布局,保证合理的温湿度、充足的光照等;避免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等。
  3.疲劳的测定
  (1)主观感觉调查表法。列一个由若干组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组成的表,让劳动者作出回答的记号,以表明他在特定瞬间的主观感觉。
  (2)分析脑电图。利用脑电图仪观测并记录大脑部分脑电波(α,β,γ,δ和θ等5种波形),记录其周期(波率)、振幅(波幅)和相位,以及波形分布、对称性、节率性等,可以判断劳动者肌体处于何种机能状态。通常把α波、θ波增加,β波减少,作为疲劳和思睡的指标。目前,由于遥控和遥测技术的发展,脑电图已能用于现场调查,并已成功地用于追踪坐姿操作,如对车辆驾驶人员的疲劳研究等。
  (3)测定频闪值(CFF)。对于工作期间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工种(如电话员、机场调度员等)、视力高度紧张的工种以及枯燥无味、单调重复的工种,测量其工作前后的闪光融合频率值,会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可达0.5~6Hz;可以此判断疲劳程度。
  (4)智能测验。智能测验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运动反应等功能测验。例如通过测量劳动者的简单反应时间或复杂反应时间的变化,判定他是否出现疲劳。若出现疲劳,则反应时间会增加。再如测量握力和肌耐力,可以衡量运动反应功能,若全身乏力、疲倦,则握力和肌耐力则有所下降。
  (5)精神测验。这项测验主要是测定劳动者的精神集中程度(即大脑皮层所处的机能状态)、视觉感知的准确性和运动反应的速度等。例如让劳动者计算一定难度的数学题,观察并比较劳动前后其完成的时间和正确率;测验劳动者记忆力的变化;测定其联想,即思维能力的变化,当疲劳时,思维能力也随之降低。
  (6)连续拍摄人体动作的变化。在人的肢体上固定一个发光物体,将人在劳动中的动作连续拍摄下来。实验发现随着疲劳的增长,人的多余动作增多,动作速度变慢,动作幅度减小,动作周期性的准确程度降低。用此法可以对各种不同疲劳程度进行准确的测定。现已有由机器控制的测算人的动作速度的专用设备。将一台摄像机连接在上面,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打印出该动作时间内动作速度偏离标准的数值,根据动作速度的变化情况来确定疲劳的程度。
  4.单调作业与轮班作业
  (1)单调作业。单调作业是近代工业生产的特点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格雷(Gray)指出:工作的单调乏味,使美国工业每年损失千百万美元,而其中有许多可以设法避免。在现代企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下,许多单调的操作还不可能完全交给机器去完成,因此单调的工作仍是人机工程中有关人的因素的重大课题。单调作业是指内容单一、节奏较快、高度重复的作业。单调作业所产生的枯燥、乏味和不愉快的心理状态,称为单调感。
  1)单调作业的分类。日本学者斋藤一将单调作业分为三类。
  ①z型作业。常见于一些自动化大工厂(如炼油厂、发电厂)控制室人员的作业。他们的主要作业是用视觉监视各种仪器仪表,用手在简单的控制面板上操纵开关和控制盘,进行远距离控制,以及填写作业日志和各种申报表格。
  ②Y型作业。常见于用机器和工具进行简单的重复操作,如用铆钉机打铆钉和用锤煅铁等。
  ③x型作业。常见于各种部件组装工厂装配线上的工作,从事流水线作业产品检查和传送带生产(如家用电器装配流水线等)。
  2)单调作业的特点。作业简单、变化少、刺激少,引不起兴趣;受制约多,缺乏自主性,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对作业者技能、学识等要求不高,易造成作业者情绪消极;只完成工作的一小部分,对整个工作的目的、意义体验不到,自我价值实现程度低;作业只有少量单项动作,周期短,频率高,易引起身体局部出现疲劳乃至心理厌烦。
  3)单调作业引起疲劳的原因。单调作业虽然不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但千篇一律重复出现着的刺激,使人的兴奋始终集中于局部区域,而其周围很快会产生抑制状态,并在大脑皮质中扩散,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出现疲劳现象。此外,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使作业在很小的范围内反复进行,这种高度单调的作业,压抑了作业者的工作兴趣,引起消极情绪乃至极度厌烦,从而导致心理疲劳。其主要表现为感觉体力不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懒散、寂寞和欲睡等。
  4)避免作业单调的措施
  ①培养多面手。变换工种,基础作业工人兼做辅助或维修作业,或兼做基层管理工作。
  ②工作延伸。按进程扩展工作内容,如参与研究、开发、制造,激发热情和创造力。
  ③操作再设计。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重组工序,如合并动作、工序,使作业多样化。
  ④显示作业终极目标。设立作业的阶段目标,使作业者意识到单项操作是最终产品的基本组成。中间目标的到达,会给人以鼓舞,增强信心。
  ⑤报考信息报告。在工作地放置标识板,每隔相同时间向工人报告作业信息,让作业人员了解工作成果。
  ⑥推行消遣工作法。作业者在保证任务完成前提下,可自由支配时间如弹性工作制等。这样会使时间浪费减少,充分利用节约的时间去休息、学习、研究,提高工作与生活质量。
  ⑦改善工作环境。可利用照明、颜色、音乐等条件,调节工作环境尽可能适宜于人。
  (2)轮班作业
  轮班制分为单班制、两班制、三班制或四班制等。各个行业应当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劳动性质及劳动者身心需要安排轮班方式。如纺织企业的“四班三运转”,煤炭企业的“四六轮班”,冶金、矿山企业的“四八交叉作业”。国外还实行“弹性工作制”、“变动工作班制”、“非全日工作制”、“紧缩工作班制”等轮班制度。
  对于日夜轮班制度的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工作效率和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夜班工作效率比白班约降低8%,夜班作业者的生理机能水平只有白班的70%,表现为体温、血压、脉搏降低,反应机能亦降低,从而使工作效率下降。凌晨3~4时工作错误率最高;凌晨2~4时,电话交换台值班员的答话速度比在A班时慢1倍。这是因为,人的生理内部环境不易逆转,而夜班破坏了劳动者的生物节律。夜班作业者疲劳自觉症状多,人体的负担程度大,连续3~4天夜班作业,就可以发现有疲劳累积的现象,甚至连上几周夜班,也难以完全习惯。另一原因是夜班作业者在白天难以得到充分休息;长此以往,这种疲劳将会给作业者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为使生物节律与休息时间相一致,可通过环境的明暗、喧闹与安静的交替来实现。环境的变化如强制性的颠倒,人的生理机制会通过新的适应,改变原节律;但这种适应却要较长时间。体温节律改变约需5天,脑电波节律改变要5天,呼吸功能节律改变要11天,钾代谢节律改变要25天等。因此,工作轮班制的确定须考虑合理性、可行性,尽量减少对生物节律的干扰,不得已时则应考虑改善夜班作业的场所及其劳动、生活条件。现在我国许多企业在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生产岗位,都实行“四班三运转制”,这对改善生物节律干扰效果不错,工人作业时精神和体力都处于较好状态,缺勤者少、工效高。主要是因为每班只连续2天,8天中分为2天早班、2天中班2天夜班和2天休息;其变化是延续而渐进的,减轻了机体不适应性疲劳的程度。

ȫʦ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