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我国东北林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易患上一种造成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而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的疾病,且患病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病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从事森林工作有关的人员。该疾病的名称为()
A.森林脑炎
B.莱姆病
C.布鲁氏菌病
D.矽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莱姆疏螺旋体病,由扁虱(蜱)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本病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从事森林工作有关的人员,例如森林调查队员、林业工人等。
莱姆病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莱姆病的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其季节性发病高峰与当地蜱类的数量及活动高峰相一致。
注意区分森林脑炎,森林脑炎主要见于从事森林工作有关的人员,例如森林调查队员、林业工人、筑路工人等。在林业工人中采伐工和集材工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工种,其中使用畜力(牛、马)的集材工发病率最高。林业工人多为男性青壮年,故森林脑炎患者多为20-40岁的男子。
森林脑炎起病急剧,突发高热可迅速到40°c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可迅速出现脑膜剌激症状,多为重症。神经系统症状以瘫痪、脑膜剌激征及意识障碍为主。常出现颈部肌肉、肩肝肌、上肢肌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