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

《经济法基础》精讲班讲义:法律基础

作者:【刘瑞荣】 2014年4月8日

三、法律事实
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法律事实: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
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划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类别

解释

(一)法律事件

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绝对事件: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
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引起保险赔偿关系的发生,人的死亡可引起扶养关系、婚姻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的消灭。)

相对事件: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社会现象,虽属人的行为引起,但其出现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如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二)法律行为

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

历年考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
A.订立合伙协议  B.签订合同
C.签订和解协议  D.签发汇票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法律行为的分类


(1)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即行为的法律性质所作的分类。

(2)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对法律行为所作的分类。

(3)(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所作的分类。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非表示行为,是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

(4)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所作的分类。

(5)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可以分为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

(6)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自主行为,是指法律主体在没有其他主体参与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的法律行为;代理行为是指法律主体根据法律授权或其他主体的委托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从事的法律行为。

举例:会计于某在单位领导的授意下,将一张空白发票填写金额后入账。会计于某与其单位领导的行为是否构成了法律行为?
解析:会计于某虚开发票入账和其单位领导授意虚开发票入账的行为均构成了法律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也属于积极行为(作为)。

最近直播往期直播

下载APP看直播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