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战略性地质找矿作用明显
近年来,公益性地质工作在中国地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其对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拉动效益,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勘查单位的共赢格局。
显然,工业部门地质勘查单位也从这项工作中获益匪浅。在这次座谈会上,与会者表达了对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期待。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局长韩豫川提出,今后应加强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以拉动后续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中石化副总地质师蔡希源指出,近年来国家在南海、东部老油田开展的国家公益性、前瞻性战略选区工作,都见了效益,对下一步的勘探非常有好处。他认为,对于中石化这样的单位而言,应当多安排此类工作。他特别指出,公益性、战略性石油勘探应着重关注海相石油的勘探工作。
中海油总地质师朱伟林也建议加大基础性、战略性油气资源调查。他认为,这项工作应当由国土资源部与石油企业共同开展。他特别提出公益性调查资料如何转化为成果的问题,认为应建立一种机制。他同时提出,对于高风险、高投入的海上石油勘探,政府应当在非争议区内多下功夫,以推进勘探开发。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杨兵认为,加快公益性地勘工作,更主要的是地质资料的汇交和开发利用工作。他认为,地质找矿成果就体现在地质资料中,做好地质资料汇交、社会共享和开发利用工作,对降低勘查成本、风险往往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工业部门地勘单位改革在继续
1999年的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改革,给中国地勘业带来了新的气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属地化地勘单位重新焕发了生机。而没有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工业部门地勘单位,发展状况如何呢?
中国地勘行业的大变革,尤其是商业性地质工作的蓬勃开展,让工业部门地勘单位首先获得的是收益。改革让工业部门地勘单位转换了经营思路,比如矿业权运作、勘查开发一体化、“走出去”等等,无一不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效益。
比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就在勘查开发一体化方面闯出了自己的路子。琚宜太介绍,今年该局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向为主线,解决制约发展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思路,一是从目前相对统一的生产经营型和劳务型向生产经营资源型并重的自给型方向转变,更多依靠矿业开发,矿业权流转下的收益。二是从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向规模效益并重,更加突出效益方向转变。三是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提高方向发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更加注重管理创新和管理增效,更加注重人才资源发掘。四是从主要依靠国内向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更加注重国际市场开发转变。
中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海表示,作为艰苦行业的地质行业,目前缺的就是人才。而当前工业部门地勘单位同属地化地勘单位之间的待遇差别,使工业部门地勘单位在人才管理方面比较被动。他建议应当认真定位工业部门地勘单位。
地勘单位改革涉及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化改革。对此,参会的工业部门地勘单位负责人表示,对企业化改革的方向、具体模式等,都应该开展更深入的探讨,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地勘单位的模式。
来源:考试大-建筑工程类考试
责编:ljwzmznd 纠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