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社会工作者 > 学习笔记 > 中级综合能力学习笔记

刘晓晨课堂5星难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6大理论

作者:233网校-不明真相 2021-07-01 15:12:56
导读: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涉及了较多的理论,包含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下面刘晓晨老师为考生介绍相关的理论~

晓晨老师语录:分分必争,不要因59分而含恨!

建议反复观看,点击进入直播回放>>

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1、生物进化理论与进化心理学

(1)生物进化理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进化心理学: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钥匙;功能分解是探究心理机制的重要途径;心理就是一系列的适应器;心理机制具有模块性。

2、基因理论

人类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生物系统的影响;遗传基因是指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个体生命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遗传异常

表现

单一基因遗传

囊胞性纤维症、泰-萨克斯病、神经性舞蹈病、血友病等

多重因素遗传

气喘、兔唇、先天性脊柱侧凸、糖尿病

染色体错乱

唐氏综合征

环境引起遗传异常

酒精、辐射、致癌物质等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观点

主要内容

人格发展论

5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童年期经验

1、停滞:矛盾未能顺利解决、需求未能满足或过度满足状况下的保持和停滞;

2、退行:受挫或焦虑时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哭泣酗酒等。

【直播要点】

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心理防卫机制及对童年经验的重视是弗洛伊德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8个阶段)

阶段

冲突和任务

美德

婴儿期
(0-1岁)

人格: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照护者);

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希望

幼儿期

(1-3岁)

人格: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父母);

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意志力

儿童早期
(3-6岁)

人格:主动还是内疚(家庭);

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

目的

儿童中期
(6-12岁)

人格:勤奋还是自卑(学校和同伴);

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

能力

青少年期
(12~20岁)

人格: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朋辈群体,角色模式);

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

忠贞

成年早期
(20-40岁)

人格:亲密还是孤独(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

任务: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专注自我。

成年中期
(40-65岁)

人格:繁殖还是停滞(家族、同事、社会规范);

任务:培养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

关怀

成年晚期
(老年)

人格:自我整合还是绝望(所有人类);

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对死亡充满恐惧。

智慧

【直播要点】

1、个体每一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任务,只有解决“心理—社会”的“危机”,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2、人生发展的8个阶段,青少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是最关键环节。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观点

主要内容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

2、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和示意手段;

3、具体运算期(7-12岁):推论与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逻辑运算。

认识世界三种原则

1、图式:对世界知觉、理解和死牢的方式(思维或动作模式);

2、同化: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已有图式吸收新信息;

3、顺应: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与新环境相适应,形成新图式。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观点

主要内容

前习俗水平
(0-9岁)

1、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2、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9-15岁)

1、第一阶段:寻求可认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阶段;

2、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15岁以后)

1、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2、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直播要点】

9岁以上儿童其道德观念主要为“惩罚与服从”和“功利取向”。“惩罚与服从”可以理解受到表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行为就是坏的;“功利取向”则是看行为好坏是否满足自己需求。

(五)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强调环境与教育的作用—“给我一打婴儿,借助环境我可以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1、反应性行为(明显刺激引起的);

2、操作性行为(有机体对环境主动适应);

3、强化:对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行为受认知调节和自我调节;

2、强调观察学习重要性;

3、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

【直播要点】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提出的“正强化”,即当一种行为得到肯定后获得奖励,那么该行为的频度会得到增加。反之,则为“负强化”。

(六)依恋理论

观点

主要内容

形成阶段

1、前依恋关系阶段(出生后几个星期);

2、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认出熟悉脸孔过程中);

3、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4、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婴儿获得自我观念,理解他人观点)。

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与母亲在一起能比较愉快玩耍,有陌生人在会警惕;当母亲离开留下陌生人,婴儿会去寻找母亲。

2、回避型依恋

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独自在陌生环境中会感到焦虑。

3、反抗型依恋

同母亲分离,会感到强烈不安,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理论

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符号互动论

1、米德自我理论

(1)模仿阶段:婴幼儿时期;

(2)游戏阶段:儿童时期;

(3)概化他人阶段:青少年时期。

2、托马斯情境定义

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境做所作的主观解释。

标签理论

1、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与他人互动产生的;

2、成为越轨者是因为他人对行为的反应,是社会给行为者贴上负面的“标签”。

四、随堂练习

宝宝六个月了,爸爸妈妈逗她时,她会微笑,但见到陌生人时,她没有什么表情。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宝宝正处于( )

A、前依恋关系阶段

B、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

C、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

D、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把依恋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前依恋关系阶段、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以及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1)前依恋关系阶段;

(2)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强调促进与重要成人保持联系的行为。此时,婴儿显示出“选择性的社会微笑”,这发生在认出熟悉脸孔的过程中,对不熟悉脸孔则较少作出微笑反应;

(3)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

(4)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关于中级综合能力刘晓晨老师更多直播课,点击了解~

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还有什么疑问的,欢迎在下发留言噢~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

7月备考季,更多备考方法和答题技巧在刘晓晨老师的直播课立即报名>>>

班级

主要内容

试听

钻石无忧班

2021年社会工作者备考指导

免费试听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含义

免费试听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个案工作模式

免费试听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人类行为

免费试听

2021取证就选钻石无忧班

大阶段,循序渐进

“直播+录播”,保驾护航

最近直播往期直播

下载APP看直播

考试圈子
  • 社工学霸君微信号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中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 初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