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造价工程师 /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

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

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相关课程

本视频可免费试听30秒,看完整版请购买课程

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造价工程师
授课老师:
所属科目:技术与计量(安装)
考点标签: 了解
所属章节:第五章 管道和设备工程 /第一节 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

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介绍

1.说明
(1)给水管道室内外界限划分:以建筑物外墙皮1.5m为界,入口处设阀门者以阀门为界。
(2)排水管道室内外界限划分:以出户第一个排水检查井为界。
(3)采暖管道室内外界限划分:以建筑物外墙皮1.5m为界,入口处设阀门者以阀门为界。
(4)燃气管道室内外界限划分:地下引入室内的管道以室内第一个阀门为界,地上引入室内的管道以墙外三通为界。
(5)管道热处理、无损探伤按工业管道工程相关项目列项。
(6)医疗气体管道及附件按工业管道工程相关项目列项。
2.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规则
(1)给排水、采暖、燃气管道
各类管道工程数量按设计图示管道中心线以长度计算,计量单位为“m”,管道工程量计算不扣除阀门、管件(包括减压器、疏水器、水表、伸缩器等组成安装)及附属构筑物所占长度;方形补偿器以其所占长度列入管道安装工程量。
室外管道碰头工程数量按设计图示以处计算,计量单位为“处”。
(2)支架及其他
管道支架、设备支架有两种计量单位“kg”和“套”。现场制作以“kg”计量;成品支架以“套”计量。
套管的计量按设计图示数量计算,以“个”计算。
(3)卫生器具。
1)成品卫生器具项目中的附件安装,主要指给水附件包括水嘴、阀门、喷头等,排水配件包括存水弯、排水栓、下水口等以及配备的连接管。
2)给、排水附(配)件是指独立安装的水嘴、地漏、地面扫出口等。
(4)供暖器具
铸铁散热器、钢制散热器和其他成品散热器等计量单位为“组”或“片”。
光排管散热器制作安装按设计图示排管长度计算,以“m”为计量单位。
地板辐射采暖的计量有两种,按设计图示采暖房间净面积以平方米计量;按设计图示管道长度以米计量。
暖风机与热媒集配装置计量单位为“台”或"个"计算。

专题更新时间:2023/12/29 15:26:56

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考点试题

不定项 1. 依据《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6--2013),给排水工程计量中,室内水表安装项目的计量单位为(  )。
A .
B .
C .
D .
去答题练习
不定项 2.成品卫生器具安装中包括排水配件安装,排水配件包括( )。
A . 存水弯
B . 排水栓
C . 地漏
D . 地面扫出口
去答题练习
不定项 3.依据《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6—2013,下列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管道附加件中按设计图示数量以“个”计算的是( )。
A . 倒流防止器
B . 除污器
C . 补偿器
D . 疏水器
去答题练习
不定项 4.在计算管道工程的工程量时,采暖管道工程量计算时,管道室内外界限划分为(  )。
A . 入口设阀门者以阀门为界
B . 以建筑物外墙皮1.5m为界
C . 地下引入室内的管道以室内第一个阀门为界
D . 地上引入室内的管道以墙外三通为界
去答题练习
不定项 5.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直埋管保温包括管件安装,接口保温另计
B . 排水管道包括立管检查口安装
C . 塑料排水管阻火圈,应另计工程量
D . 室外管道碰头包括管沟局部拆除及恢复,但挖工作坑、土方回填应单独列项
去答题练习

大咖讲解: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计量

李恺
造价工程师
二级造价工程师
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一级造价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消防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
查看老师课程
相关知识点推荐
高频

给排水工程

(一)给水系统
1.室外给水系统
(1)室外给水系统组成。
1)取水构筑物。用以从选定的水源(包括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取水。
2)水处理构筑物。是将取来的原水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用户对水质的要求。
3)泵站。用以将所需水量提升到要求的高度,可分为抽取原水的一级泵站、输送清水的二级泵站和设于管网中的加压泵站。
4)输水管渠和管网。
输水管是将原水输送到水厂的管渠,当输水距离10km以上时为长距离输送管道;配水管网则是将处理后的水配送到各个给水区的用户。
5)调节构筑物。
它包括离地水池、水塔、清水池等。用以贮存和调节水量,高地水池和水塔兼有保证水压的作用。
(2)室外给水管网安装。
1)给水管网布置形式。
给水管网有树状网和环状网两种形式。树状管网是从水厂泵站或水塔到用户的管线布置成树枝状,只是一个方向供水。供水可靠性较差,投资省。环状网中的干管前后贯通,连接成环状,供水可靠性好,适用于供水不允许中断的地区。
2)给水管网管材选用和敷设方式。
给水管道一般采用埋地铺设,应在当地的冰冻线以下,如必须在冰冻线以上铺设时,应做可靠的保温防潮措施。在无冰冻地区,埋地敷设时管顶的覆土厚度不得小于500mm,穿越道路部位的埋深不得小于700mm。通常沿道路或平行于建筑物铺设,给水管网上设置阀门和阀门井。
2.室内给水系统
(1)室内给水系统组成
室内给水系统由引入管(进户管)、水表节点、管道系统(干管、立管、支管)、给水附件(阀门、过滤、减压孔板)等组成。当室外管网水压不足时,还需要设置加压贮水设备(水泵、水箱、贮水池、气压给水装置等)、用水设备。
(2)给水管网的布置方式。
给水系统按给水管网的敷设方式不同,可以布置成下行上给式、上行下给式和环状供水式三种管网方式。
3.室内给水系统安装。
(1)给水管道管材的选用及连接。
1)钢管。有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钢管和无缝钢管。管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镀锌钢管应采用螺纹连接,套丝时破坏的镀锌层表面及外露螺纹部分应做防腐处理;管径大于100mm的镀锌钢管应采用法兰或卡套式专用管件连接,镀锌钢管与法兰的焊接处应二次镀锌。
无缝钢管承压能力较强,常用连接方式为焊接和法兰连接。
2)给水铸铁管
①给水铸铁管。给水铸铁管具有耐腐蚀、寿命长的优点,但是管壁厚、质脆、强度较钢管差,多用于DN≥75mm的给水管道中,尤其适用于埋地铺设。给水铸铁管采用承插连接,在交通要道等振动较大的地段采用青铅接口。
②球墨铸铁管。近年来在大型的高层建筑中,将球墨铸铁管设计为总立管,应用于室内给水系统。球墨铸铁管较普通铸铁管壁薄、强度高。球墨铸铁管采用橡胶圈机械式接口或承插接口,也可以采用螺纹法兰连接的方式。
球墨铸铁管也常用于室外给水系统。如北京城区内规定生活区室外埋地给水管道若用铸铁管材质,必须采用球墨铸铁管。
3)给水塑料管。
(2)室内给水管道安装。
给水管道的安装顺序应按引入管、水平干管、立管安装、水平支管安装,亦即按给水的水流方向安装。
1)引入管的敷设。环状管网和枝状管网应有2条或2条以上引入管,或采用贮水池或增设第二水源。
每条引入管上应装设阀门和水表、止回阀。
当生活和消防共用给水系统,且只有一条引入管时,应绕水表旁设旁通管,旁通管上设阀门。
2)干管安装。给水管与其它管道共架或同沟敷设时,给水管应敷设在排水管、冷冻水管上面或热水管、蒸汽管下面。
(3)管道防护及水压试验。
1)管道防腐。埋地的钢管、铸铁管一般采用涂刷热沥青绝缘防腐,在安装过程中某些未经防腐的接头处也应在安装后进行以上防腐处理.
2)管道防冻、防结露。常用绝热层材料有聚氨酯、岩棉、毛毡等。保护层可用玻璃丝布包扎,薄金属板铆接等方法进行保护。管道防冻防结露应在水压试验合格后进行。
3)水压试验。
室内给水管道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4)管道冲洗、消毒。
生活给水系统管道在交付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冲洗和消毒。冲洗顺序应先室外,后室内;先地下,后地上;室内部分的冲洗应按配水干管、配水管、配水支管的顺序进行。
冲洗前,节流阀、止回阀阀芯和报警阀等应拆除,已安装的孔板、喷嘴、滤网等装置也应拆下保管好,待冲洗后及时复位。
饮用水管道在使用前用每升水中含20~30mg游离氯的水灌满管道进行消毒,水在管道中停留24h以上。
(4)给水附件设置及安装。
常用的给水附件有水表、阀门、止回阀、减压阀、倒流防止器等。
4.室内排水管道管材选用与连接形式
敷设在高层建筑室内的塑料排水管道管径大于或等于110mm时,应在下列位置设置阻火圈:
①明敷立管穿越楼层的贯穿部位;
②横管穿越防火分区的隔墙和防火墙的两侧;
③横管穿越管道井井壁或管窿围护墙体的贯穿部位外侧。
5.室内排水管道安装
室内排水管道一般按排出管、立管、通气管、支管和卫生器具的顺序安装。

高频

采暖工程

(一)热源
a.水平式地源热泵。适合于制冷供暧面积较小的建筑物,如别墅和小型单体楼。
b.垂直式地源热泵。适合于制冷供暖面积较大的建筑物,周围有一定的空地,如别墅和写字楼等。
(二)热网的组成和分类
1)枝状管网。呈树枝状布置的管网,是热水管网最普遍采用的形式。布置简单,基建投资少,运行管理方便。
2)环状管网。当输配干线某处出现事故时,可以断开故障段后,通过环状管网由另一方向保证供热。环状管网投资大,运行管理复杂,管网要有较高的自动控制措施。
3)辐射管网。是从热源内的集配器上引出多根管道将介质送往各管网。管网控制方便,可实现分片供热,但投资和材料耗量大,比较适用于面积较小、厂房密集的小型工厂。
(三)采暖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1)局部采暖系统:作用于分散平房或独立别墅(独立小楼)的采暖系统。
2)集中采暖系统:作用于一栋或几栋建筑物的采暖系统。
3)区域供暖系统:作用于群楼、住宅小区等大面积供暖的采暖系统。
(四)常见采暖系统形式和特点
1.热风采暖系统。热风采暖适用于耗热量大的建筑物,间歇使用的房间和有防火防爆要求的车间。具有热惰性小、升温快、设备简单、投资省等优点。采暖管辐射形式:平行排管、蛇形排管、蛇形盘管。
2.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有平行排管、蛇形排管、蛇形盘管三种敷设形式。具有节能、舒适性强、能实现“按户计量、分室调温”、不占用室内空间等特点。
3.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
分户水平单管系统。
水平支路长度限于一个住户之内,能够分户计量和调节供热量,可分室改变供热量,满足不同的温度要求。
分户水平双管系统。该系统一个住户内的各组散热器并联,可实现分房间温度控制。
分户水平单双管系统。
可用于面积较大的户型以及跃层式建筑。
分户水平放射式系统。
又称“章鱼式”。在每户的供热管道入口设小型分水器和集水器,各组散热器并联。适用于多层住宅多个用户的分户热计量系统。
(五)采暖系统的主要设备和部件
1.水泵
常用的水泵有循环水泵、补水泵、混水泵、凝结水泵、中继泵等。
2.散热器
(1)散热器的分类及特点
按材质分类。散热器常用材质为铸铁、钢及铝。
(2)散热器的选用
当选用钢制、铝制、铜制散热器时,为降低内腐蚀,应对水质提出要求,一般钢制pH=10~12;铝制pH=5~8.5;铜制pH=7.5~10为适用值。
3.膨胀水箱
膨胀水箱有开式、闭式。开式膨胀水箱分圆形、方形,一般常用的为开式高位膨胀水箱,开式高位膨胀水箱适用于中小型低温水供暖系统,构造简单,但有空气进入供暖系统会腐蚀管道及散热器。闭式低位膨胀水箱为气压罐,不但能解决系统中水的膨胀问题,还起到为锅炉自动补水和系统稳压的作用,气压罐宜安装在锅炉房内。
(六)采暖管道和散热设备的安装
1.管材、管道连接及管道安装
(1)管材和管道的连接。室外采暖管道采用无缝钢管和钢板卷焊管,室内采暖管道常采用普通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常用的地板采暖管主要有交联聚乙烯(PE-X)管、交联铝塑复合(XPAP)管、聚丁烯(PB)管、无规共聚丙烯(PP-R)管。
(2)管道安装要求。
1)采暖管道的安装,管径大于32mm宜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
2)在同一房间内,安装同类型的采暖设备及管道配件,除特殊要求者外,应安装在同一高度上。
3)管道从门窗或其他洞口、梁柱、墙垛等部位绕过,转角处如果高于或低于管道水平走向,在其最高点或最低点应分别安装排气或泄水装置。
4)管道穿过墙或楼板,应设置填料套管。安装在内墙壁和楼板的套管,套管直径比管道大两号为宜;穿外墙或基础时,应加设防水套管。套管直径比管道直径大两号为宜。管道穿过厨房、卫生间等容易积水的房间楼板,应加设填料套管。
5)共用立管。

高频

燃气工程

1.燃气输配系统
燃气输配系统主要由燃气输配管网、储配站、调压计量站、运行监控、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
2.燃气输配管网
(1)燃气系统压力分级。
我国城镇燃气管道按燃气设计压力P (MPa)分为七级。
1)高压燃气管道A级:压力为2.5MPa<P≤4.0MPa;
2)高压燃气管道B级:压力为1.6MPa<P≤2.5MPa;
3)次高压燃气管道A级:压力为0.8MPa<P≤1.6MPa;.
4)次高压燃气管道B级:压力为0.4MPa< P≤0.8MPa;
5)中压燃气管道A级:压力为0.2MPa< P≤0.4MPa;
6)中压燃气管道B级:压力为0.01MPa<P≤0.2MPa;
7)低压燃气管道:压力为P<0.01MPa。
(2)输配管网形式:街道燃气管网、庭院燃气管网
街道燃气管网流程:街道高压管网(或次高压管网)一燃气调压站一街道中压管网一区域的燃气调压站一街道低压管网一庭院管网一接用户。
1)大城市,街道燃气管网布置成环状、枝状。
2)小城市(城镇),一般采用中-低压或低压燃气管网。
3)庭院燃气管网,指连接街道燃气管网利用户的建筑物前的户外管路。
3.燃气储配站
压送设备用来提高燃气压力或输送燃气,目前在中、低压两级系统中使用的压送设备有罗茨式鼓风机和往复式压送机。
3.室内燃气管道
(1)管材和管件的选用。
低压管道当管径DN≤50mm时,一般选用镀锌钢管,螺纹连接;当管径DN>50mm时,选用无缝钢管,焊接或法兰连接。
中压管道选用无缝钢管,焊接或法兰连接。
按安装位置选材:明装采用镀锌钢管,丝扣连接;埋地敷设采用无缝钢管,焊接。无缝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mm;引入管壁厚不得小于3.5mm,公称直径不得小于40mm。
(2)室内燃气管道安装.燃气管道严禁敷设在易燃、易爆品的仓库、有腐蚀性介质的房间、配电间、变电室、电缆沟、暖气沟、烟道和进风道等部位。
1)燃气引入管安装。距建筑物外墙1m以内的地下管及套管内不许有接头;燃气引入管不得敷设在卧室、浴室、密闭地下室;居民用户的引入管应尽量直接引入厨房内,也可以由楼梯间引入,公共设施的引入管,应尽量直接引至安装燃气设备或燃气表的房间内。
2)燃气管道敷设高度(从地面到管道底部或管道保温层部)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有人行走的地方,敷设高度不应小于2.2m。
②在有车通行的地方,敷设高度不应小于4.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