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У- мʦмʦ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经济师>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2011年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要考点(6)

2010年12月6日来源:学易网网校课程 在线题库评论
导读:导读:2011年经济师考试定于11月5日举行,考试大为帮助考生备考2011年经济师考试,特整理2011年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要考点供考生参考。点击查看重要考点汇总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终成果。

   2、国内生产总值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4、支出法: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①消费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服务的支出。不包括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②固定投资支出用于投资的物品属于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分为居民住宅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③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 GDP。④净出口,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5、用支出法计算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净出口(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其中,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6、收入法——也称要素成本法。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的收 入。①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②非生产要素收入包括:一类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另一类是资本折旧。

   7、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8、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终结果。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范围作为统计标准;而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作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9、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设备折旧

   10、国民收入(NI),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或NI=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

   11、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1)无法反映全部经济活动,例如地下、个体、非市场经济活动。(2)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不能反映闲暇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12、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 入。1从支出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GDP=Y=C+I。2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 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GDP=Y=C+储蓄S。由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这两种角度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GDP=C+I=Y=C+S,即C+I=C+S,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定义得出的。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13、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G和转移支付T。1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 GDP=Y=C+I+G。2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 部分用来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即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那部分收入。政府净收入T=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TO-政府转移支付TR。公式I=S+(T-G),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14、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I=S+(T-G)+(M-X)就是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15、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16、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 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 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17、 储蓄函数: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主要的因素。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主要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

   18、投资: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19、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和投资风险等。投资函数I=I(r)=e-dr其中e表示自主投资,-dr表示引致投资。

   20△I,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引起过敏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投资。假定社会边际消费倾向β=0.8,则△Y=(1+β+β2+……+βn)△I,△Y=△I 1/1-β=△I 1/s,这里乘数K=1/s,s为编辑储蓄倾向。投资乘数:乘数原理及时增加一笔投资

  相关推荐:

  网校讲师解析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考前如何备考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汇总

  特别推荐:

  2010年经济师考试试题及答案汇总(网友版)

  2010年经济师考试成绩查询通知

  网校辅导>>

  为帮助参加考试的学员有效备考,2011年考试大经济师网校,充分利用自身网络教育优势,强力推出“2011全国经济师考试辅导”,学员自付费之日起可不限时间、次数重复点播学习,直到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并可享受24小时权威专家在线答疑服务,机会难得,欲报从速

责编:chenying评论
γרҵ ʦ ԭ/Żݼ
2017мû֪ʶ 350 / 350
2017мھ 350 / 350
2017мԴ 350 / 350
2017м̹ ͮ 350 / 350
2017м˰վ ɱ 350 / 350
2017мר 350 / 350
2017мزþ 350 / 350
2017мʦũҵþ κ 350 / 350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