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专业辅导第四章
1.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建立
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是随着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演变发展的。1994年,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农村信用社,遵照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开始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即以比例加限额控制的办法,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实行综合管理。其基本要求是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数量结构相对应,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坚持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降低不良资产比例,提高经营效益。
为了确保这一制度的实施,国家在1995年先后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做出了法律规定。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管理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在逐步推行资产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我平衡、_比例管理、间接控制”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是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目的在于进行科学的考核和严格的监控,以利于宏观调控和“三性”原则的落实。
2005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以下简称《监管核心指标》,同时废止了1996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其中反映资产负债比例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在风险水平这一层次上。
风险水平类
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不属于资产负债比例类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具体如下:
(1)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率、超额备付金比率、核心负债比率和流动性缺口比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2)信用风险监管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贷款率集中度、全部关联度等几项指标。
(3)市场风险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率和市场敏感性比率。
编辑推荐:中级经济师考试各科目备考手册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专业经典答疑
相关推荐: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答案汇总(网友版)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考前冲刺攻略
2003年-2010年中级经济师历年真题汇总
相关推荐
- 2016年中级经济师金融章节讲义汇总05-16
- 2016年经济师中级金融章节讲义第十二章04-22
- 2016年经济师中级金融章节讲义第十一章04-22
- 2016年经济师中级金融章节讲义第十章04-18
- 2016年经济师中级金融章节讲义第九章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