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Уʦʸ

ֻ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 教师资格证 >> 综合辅导 >> 相关科目 >> 教育法律法规 >> 文章内容

高校教育法律法规复习资料:第三章

  第三章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观。
  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特别关心的。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性质。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教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其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两者在西方都源于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近代纽曼“人文教育”,永恒主义赫钦斯“自由教育”。中:老子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蔡元培,梁启超两者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的新教育。社会本位:柏拉图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近代职业准备教育论。中国: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强调只要社会需要都适应,没有区别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助长高校的短视行为。影响社会长远利益,容易导致学生个性的抹杀。个人本位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但没揭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简化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但是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教育面对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和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个人特征应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爱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以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20世纪以来,世界高教出现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
  高教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其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
  我国现代高校教育的选择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是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的需要。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上。现代高级专门人才应该首先是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科学领域的专家。3)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加强文理渗透,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性,并提高人文教育的科学性。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英才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也包括一部分国家管理者,国家政府虽然也提供一部分经费但高校的主要支撑着是老百姓。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并非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
  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包括: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平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手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平等只是相对的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平等问题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阶段相关联的。
  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平等与效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对立是指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1)要适当集中保证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进行。2)对谁接受高等教育要有选择,减少浪费保证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3)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平等与效率是统一的。1)效率不仅仅是指质量,它通过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有限的资源限度地发挥作用,终产出尽量多的产品,这与平等的精神是一致的。2)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整个社会党合作是实现理想效率的关键。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所以效率与公平是对立又统一的。平等与效率可以兼顾,而且应当兼顾。但是兼顾也并不是没有轻重先后,在现实中平衡只是一种理想,更多的时候是必须做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就是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是指1)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努力。作法: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成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资源优化配置。3)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帮助,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平等。
  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教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教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水平。日本:私立大学起了作用,被称为既省力又经济的政策。
  我国高教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防止大起大落。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员、空间、设备,通过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3)探索建立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除数量上的增加,还应促进高教的多样化。
  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早可追溯到孔子、柏拉图。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主张“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瑞典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后目标(结果)。
  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历史上两种基本的高教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专才教育。中国古代高教为通才教育。近代西学兴起,才开始近代意义上的高教。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教育内容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到中世纪,产生了中世纪大学,仍以“七艺”为教育内容进行通识教育,实行法、神、医学的分科教学培养律师牧师医生。
  马丁•特罗提出高教发展的两个阶段:英才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这并非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英才高教阶段体现了传统高教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教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教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经费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我国高教目前从总体上看属于英才教育阶段。
  高教的平等和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高教政策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统一的,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反映了人们要求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愿望。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
  高教平等与效率的组合形式分为两类:单一型(高效率低平等、高平等低效率,是片面认识支配的观点),兼顾型(追求高教平等与效率双目标,为辨证的观点,并非无轻重先后的同等对待,必须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或“平等优先兼顾效率”)。
  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高教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具体措施为:1)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2)要实现高教适当分层分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资源优化配置。3)国家应采取如政策倾斜,建立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制度等具体措施帮助处于竞争不利地位的学生,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教的平等。

  小编推荐:

  2011年教育法规试题(含答案)

  教育政策法规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章节汇总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法律法规测试题及答案

责编:xufen  评论 纠错

γרҵ ʦ ԭ/Żݼ
ѧͳȡ֤ࣨۺ+֪ʶ ţ 1000 / 550
Сѧͳȡ֤ࣨۺ+ѧ֪ʶ 1000 / 550
׶ͳȡ֤ࣨ׶ۺ+׶֪ʶٰ桿 ־ 1000 / 550
2017ѧԾࣨСѧã ־ 300 / 200
2017ӢѧԾࣨСѧã Ծ 300 / 200
2017ʦʸ׶԰Ծ 300 / 200
2017ʦʸСѧԾ ǻ 300 / 200
2017ѧ֪ʶࡾ̲İ桿 ʤ˫ 200 / 200
2017ѧۺʾࡾ̲İ桿 ȫz 200 / 200
2017Сѧѧ֪ʶ ǻ 200 / 200
2017Сѧۺʾࡾ̲İ桿 200 / 200
  • ۼУԵ...
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