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Уʦʸ

ֻ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 教师资格证 >> 说课指导 >> 中学教师说课 >> 文章内容

历史教案: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5.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分裂与统一的关系
    纵观这分裂动荡达300年.其总体特征是:分裂不是辐射式,而是向心式的;不是越分越散,而是越分越合,蕴含着统一因素;统一趋势明显发展。其表现:①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②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而与汉族大融合,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减弱。③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西晋后五胡十六国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继而又北魏统一,后北周统一,连续出现了天下归二的局势;④一些有识见的政治家,如曹操、渚葛亮、祖逖、孝文帝等人,都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和活动。⑤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总之,在长期的分裂中,仍孕含着统一因素。正是在民族融合加强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下,统一因素逐渐增强.从而为实现更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6.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从社会进程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另外,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其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部分。(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7、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创立到263年蜀汉灭亡,三国鼎立达43年,若以280年孙吴灭亡作为这一时期结束的标志.则长达61年.这种鼎立局面相对大一统来说是种倒退。但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乱,则是局部统一,是进步的,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经济因素:东汉以来,江东的浙东平原和益州的成都平原经济状况虽不及黄河南北,但都有很大进步。而北方战乱,人口户数不及汉代全盛时期.经济趋向平衡是三国立国基础。政治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地方大族则是其政治基础;吴、蜀二国在短期交战后,长期结盟:在三国鼎立中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虽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地理因素:在依靠步兵,以骑兵为惟一机动力量的时代。地理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孙吴占据长江天险.刘备进入益州.”保其岩阻”,曹魏只得“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因祁山”,处处设防,暂时承认对峙局面。
8、关于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佛教盛行的原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幻想摆脱痛苦。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宜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
级的提倡。 ②佛教盛行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背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多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③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厂人民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9、江南经济开发的认识
    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系。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面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条件。


[概念阐释]

寺院经济 
    南朝时,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占有了许多劳动力,白徒、养女等都是被剥削者,是寺院的依附农民,不在户籍。封建国家和地主庄园;寺院庄园争夺劳动力的矛盾很尖锐。据《南史·循吏列传·郭祖琛传》记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南朝对僧人的称谓)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赏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责编:daiy  评论 纠错

γרҵ ʦ ԭ/Żݼ
ѧͳȡ֤ࣨۺ+֪ʶ ţ 1000 / 550
Сѧͳȡ֤ࣨۺ+ѧ֪ʶ 1000 / 550
׶ͳȡ֤ࣨ׶ۺ+׶֪ʶٰ桿 ־ 1000 / 550
2017ѧԾࣨСѧã ־ 300 / 200
2017ӢѧԾࣨСѧã Ծ 300 / 200
2017ʦʸ׶԰Ծ 300 / 200
2017ʦʸСѧԾ ǻ 300 / 200
2017ѧ֪ʶࡾ̲İ桿 ʤ˫ 200 / 200
2017ѧۺʾࡾ̲İ桿 ȫz 200 / 200
2017Сѧѧ֪ʶ ǻ 200 / 200
2017Сѧۺʾࡾ̲İ桿 200 / 200
  • ۼУԵ...
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