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银行从业 /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相关课程

本视频可免费试听30秒,看完整版请购买课程

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银行从业
授课老师:槐俊升
所属科目:初级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
考点标签: 理解
所属章节:第一部分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第二节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

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介绍

1.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它介于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传导桥梁。
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在于: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追踪观测的指标;便于中央银行调整政策工具的使用。
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它们与货币政策终极目标关系密切,并且中央银行又可直接控制,通过观测和控制这些指标,就可以间接地控制终极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专题更新时间:2024/03/19 11:10:57

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考点试题

单选题 1.()不属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
A . 可控性
B . 可观测性
C . 流动性
D . 相关性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2.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能按政策意图对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要处于中央银行运用的()的作用范围之内。
A . 政策工具
B . 金融工具
C . 经济政策
D . 经济手段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3.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
A . 现金
B . 基准利率
C . 货币供应量
D . 基础货币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4.以下有关货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B .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C . 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
D . 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5.作为调节对象和监测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指标是()。
A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B . 货币政策工具
C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D .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去答题练习

大咖讲解: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槐俊升
银行从业
从事经济金融行业培训,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备考经验,学员遍布大江南北。
查看老师课程
相关知识点推荐
高频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如前所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也是这四大目标。
(二)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高频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调节经济时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四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及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

高频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进行传导,进而影响企业和家庭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最终对总需求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过程。 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其传导渠道主要有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等。

高频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2.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存在高失业率的国家,中央银行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增发货币、扩大信用投放等途径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稳定物价要求收紧银根、压缩投资需求、控制货币量与信用量,这不利于经济增长;要使经济有较高的增长速度,则要求增加投资,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又不利于物价稳定。因此,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难以兼顾。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币值和国际收支都会受到其他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国内利率往往比其他国家高,容易引起外国资本的流入,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3.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在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既包括避免通货膨胀和防止通货紧缩,也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汇率稳定)。这一政策目标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的(促进经济增长)。

高频

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

中央银行调节经济时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四类,其中最常用的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从总量的角度,通过对货币供应总量或信用总量的调节与控制来影响整个经济,也被称为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

高频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措施。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1)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其存款的一定比例缴存到中央银行。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这部分资金是法定存款准备金。
(2)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部分的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其清偿能力,保护客户存款的安全,以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以及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3.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以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为基础的,其效果也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来实现的。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将会下降,引起派生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减少。
当经济处于衰退或市场货币量不足时,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当经济扩张、发生通货膨胀时,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缩小货币乘数,迫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达到抑制经济增长的目的。

高频

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行为。
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机制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
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支出减少,经济增速放慢,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高频

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调控经济。
2.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同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还可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反之则相反。当经济衰退、中央银行需要放松银根时,就可以通过从金融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资金,以扩大贷款规模,达到刺激经济发展的目的。
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时,就可以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导致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减少,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缩小,达到抑制过度需求、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
3.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的优点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具有主动性、灵活准确性、可逆转性、可微调、操作过程迅速、可持续操作等优点,成为中央银行常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高频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除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还可以利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控。

高频

我国中央银行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①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7天期以内短期逆回购或正回购为主
②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操作期限28天
③常备借贷便利(SLF):最长3个月,以1~3个月期操作期为主
④中期借贷便利(MLF):3个月或6个月
⑤抵押补充贷款(PSL):初衷是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在实际操作中,央行还对其他若干家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投放抵押补充贷款,主要功能是为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
⑥定向中期便利(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期限为1年,到期可根据金融机构需求叙做两次,这样定向中期借贷便利资金实际使用期限可达到3年,操作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优惠。

高频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

1.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工具,在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再贷款等。
货币政策的变化主要是政策工具总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如通过对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大小,从而影响主要经济变量,调控宏观经济。
2.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间接调控的工具,在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利率、汇率等价格变量。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微观主体的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使微观主体根据宏观调控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通常借助于金融市场的长短期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预期和经济个体行为,由此导致金融市场价格波动,进一步通过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托宾效应等影响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

高频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定义和种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进行传导,进而影响企业和家庭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最终对总需求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过程。
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其传导渠道主要有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等。

高频

传统的利率渠道

利率渠道是指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借贷成本下降,进而会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支出和消费者增加对耐用品的消费支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高频

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减少,影响到银行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贷款随之下降。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不得不减少投资支出,最终是产出下降,反之则作用相反。

高频

资产价格渠道

资产价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进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主要有两种:
(1)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
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q同投资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q值增大,企业愿意增加投资,全社会总产出增加。
(2)莫迪利安尼的“消费财富效应”
莫迪利安尼的“消费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这里的消费取决于消费者毕生的财富,而不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当期收入。所以,只有股市持续较长时间的上涨,才会增加消费者整体的“毕生财富”,这时才具有财富效应。

高频

汇率渠道

汇率渠道也称国际贸易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货币供给量影响汇率,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
这种渠道的作用过程如下: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本国的利率下降,从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将下降,由此影响本国货币贬值,使净出口增加,商品需求增加,最终导致总产出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