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У- ˸߿˸߿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成人高考>专升本辅导>政治辅导

成人高考政治辅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8年11月4日来源:233网校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选)
  四个特点:(1)政治格局在多极化中曲折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3)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4)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2. 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选)
  3. 国情与党情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构成的一个完备的科学理论。
  2. “三个代表”:(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3)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3.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选)
  5.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选)
  6.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MZD思想、DXP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因为:(3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立党之本,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执政到底干什么的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选)
  2. 1980年初,DXP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理论形成经历了12年。(选)
  3. 1986年9月,DXP提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选)
  4. 1992年春,DXP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终达到共同富裕。”
  5. DXP对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方面内容的概括。(简答)
  (1)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根本目标方面的终实现共同富裕
  6. DXP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的鲜明特点:(5点)
  (1)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2)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3)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4)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5)把发展过程和终结果统一起来
  7. DXP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4点)
  (1)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为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突破传统观念
  (4)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
  (1)马克思主义注重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决定力量和根本的推动力。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发展是硬道理。因为:
  (1)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2)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发展。
  (4)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离不开发展。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
  (7)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3.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
  4. 1992年初,DXP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5.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的意义:
  (1)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是非曲直提供了一个科学而客观的标准。
  (2)它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
  (3)它集中体现了历史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4)它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 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在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
  2.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命题。
  3. 1986年9月,党的十二界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5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不发达
  6.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GCD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错误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思想武器。
  9.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的概括。
  10.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段专政;坚持GCD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 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12.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3)保证全国人民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1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 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第二次革命: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
  16.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克服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
  总之,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的内容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GCD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完善各项政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实现社会安定,政治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用DXP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基本纲领的意义
  A.党的基本纲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总结,是DXP理论的重要内容。
  B.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C.党的基本纲领,为实现党的纲领(实现共产主义)迈出了重要一步。
  D.党的基本纲领的制定是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类型的民主政治。
  2.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人类历史上类型的民主。体现在:
  (1)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真正享有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
  (3)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3. 1979年3月,DXP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命题。
  4. 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国体与政体的有机统一,属于上层建筑。民主是手段,民主也是目的。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正确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意志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时间不长,发展过程又较曲折,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 在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我们既要看到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看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因为:
  (1)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落后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
  (2)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长期存在
  (3)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受思想和科学文化水平制约
  (4)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需要一个过程
  7.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绝不是要改变基本政治制度。
  8.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2)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
  (3)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9. 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具体目标: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
  10.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基本要求: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主要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围护安定团结。
  11.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三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可逾越的政治界限。
  (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3)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2. 党的十五大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
  13.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4. 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其主要特点为: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要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人为对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全部成果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加强精神文明重要性)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中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具有长期性,而且具有复杂性
  4. 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MZD思想和DXP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 坚持这一总的指导思想,重要的是坚持以马列主义、MZD思想、DXP理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
  5. 从1996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2个牢固: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3个实现:实现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形成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7.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即:3个教育、3个德建设)
  8.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理想建设、道德建设、纪律建设
  (1)理想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选)
  A.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GCD人的终奋斗目标。
  B.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中国GCD人的理想,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3)纪律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9.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选)
  10. 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主要体现在:
  (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
  (3)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也是由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决定的
  12.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搞文化复古主义,也不能搞民主虚无主义,应采取扬弃的方式,结合现实,推陈出新。
  九、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1.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选)
  (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中,“东西问题”指的是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之间以及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间的关系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中,“南北问题”指的是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即南方国家)与发达国家(即北方国家)的关系问题。
  3. 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选)
  (1)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的趋势未能改变,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在逐渐减弱。
  第二,俄罗斯虽国力减弱,但无论从幅员、人口、资源或经济科技规模,特别是军事实力来看,仍然是一个具有巨大再生能力和潜力的大国。
  第三,欧洲联盟进一步扩大影响,欧美分歧日渐增多。
  第四,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正以经济实力为后盾
  第五,社会主义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 “一国两制”构想是DXP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2)实行“两种制度”。
  (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2. “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DXP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实践而结出的硕果。
  (1)理论意义: A.“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C.“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把党的统一战线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现实意义: A.“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
  B.“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3. “一国两制”构想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而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进而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
  4. 1990年,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5.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为我国实现完全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3)香港、澳门的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有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6. 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 1995年总书记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问题提出了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6)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
  (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总书记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进一步阐述了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是系统阐述中国GCD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1. 中国GCD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选)
  2. 坚持中国GCD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5点)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和平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2)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3)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
  4.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5.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6. 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民族各阶层的力量。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先进的阶级。
  (2)农民是我国人数多的党的依靠力量。农民是可靠的同盟军。
  (3)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属于社会主义建设者,人民群众的一部分。
  8.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加强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
  9.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实现这一基本任务:
  (1)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2)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必须以工农联盟和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基础。
  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4)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现广泛的团结。
  (5)认真贯彻执行中国GCD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议事,发挥他们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考试大编辑整理


γרҵ ʦ ԭ/Żݼ
() ˾ 150 / 150
Ӣ() Monica 150 / 150
ѧ() 150 / 150
ѧ() ֥ 150 / 150
ѧ(ר) ŷ 150 / 150
Ӣ(ר) Monica 150 / 150
ߵѧ(һ)(ר) 150 / 150
ߵѧ()(ר) ֥ 150 / 150
γ
-ѧ(ʷƾ)
ʦ
Monicaʦ
ר-ѧ
ŷʦ

ײͰרVIP/VIP++ģ)

ײƣ1Ŀ
2ǰ2
3ѧһα

׷1
2γ̽+μ+ƶ

ȵƼ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