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У- ˸߿˸߿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成人高考>专升本辅导>政治辅导

200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四

2009年2月28日来源:233网校

  历史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的规律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经济上人与人的关系必须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在生产咬牙的矛盾统一体中①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③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当生产力发展到原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的时候,便要求打碎旧的、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是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而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这种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规律(整个社会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要服务于经济关系)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其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消灭和排斥异已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残余和新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萌芽。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新。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③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历史发展的动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终解放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必然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直接解放生产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即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在社会发展的质变过程中,即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时,阶级斗争打碎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

  3.巨大杠杆 :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部分。技术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工艺和能力的总称,本质上是作为生产力的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科学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本质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作为知识形态的力量,科学技术还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加入生产过程,物化到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就会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重大的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生产力。这是因为: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②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扛杆; 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4.主人与创造者:人民群众(焕发生产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历史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又称群众史观。历史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历史心主义主张少数天才、帝王、英雄是历史创造者和主人的英雄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群众观点即: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动用,即①一切为了群众;②一切依靠群众; ③ 从群众中来; ④到群众中去。

  三、历史发展的趋势

  社会:进步

  人:自由

  共产主义:过去时:共产主义 理论

  现在时:共产主义 实践

  将来时:共产主义 社会

  题:

  1.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表现为:(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看,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2)从每一国家或民族具体的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冲击和干涉,一般也都会经历上述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2.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表现为:(1)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2)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3)社会形态更替的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

  3.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实质

  二、社会进步

  1.社会进步的含义

  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总概括,指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①社会形态的更替;②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化变革。

  2.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进步的前性性:社会进步的前进性表现在: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都会比被取代的旧的社会形态更进步、更高级。

  (2)社会进步的曲折性:社会进步的曲折性表现在: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有时快一些,有时慢一些,有时会有暂时的停滞,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周程序的倒退。

  (3)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人性与人的本质

  1.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性,亦称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特征。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同为人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的社会属性离不开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的自然属性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物的本质在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人的本质在于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性。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历史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二是人与人的区别,历史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3.人的价值:历史物主义中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①人的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作的给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③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之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放在位,特别是当个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④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质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可以将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A.个阶段是人的依赖性关系战友统治地位的阶段;B.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C.第三个阶段是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阶段。

  4.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这一概念主要有三个含义:①马克思主和恩格恩创立的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即共产主义理论。②共产主义理论所提示的合理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③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终目标的社会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

  题:

  1.简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2.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γרҵ ʦ ԭ/Żݼ
() ˾ 150 / 150
Ӣ() Monica 150 / 150
ѧ() 150 / 150
ѧ() ֥ 150 / 150
ѧ(ר) ŷ 150 / 150
Ӣ(ר) Monica 150 / 150
ߵѧ(һ)(ר) 150 / 150
ߵѧ()(ר) ֥ 150 / 150
γ
-ѧ(ʷƾ)
ʦ
Monicaʦ
ר-ѧ
ŷʦ

ײͰרVIP/VIP++ģ)

ײƣ1Ŀ
2ǰ2
3ѧһα

׷1
2γ̽+μ+ƶ

ȵƼ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