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初级经济师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相关课程

本视频可免费试听30秒,看完整版请购买课程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初级经济师
授课老师:
所属科目:初级经济基础知识
考点标签: 了解
所属章节: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介绍

①目标统一:即不同手段的具体目标要服务于实现总体目标。通过综合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在统一目标下,确定各部门和机构的具体目标。

②政策协调:即处理好宏观调控中重大政策和具体政策的关系,具体政策要配合好主要政策,通过综合协调解决矛盾,实现政策配套。

③功能互补:即通过综合协调,使各种手段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发挥整体优势。

④适时适度:即各种手段的运用在时间上适时有序,在力度上适度协调。

专题更新时间:2024/04/19 16:28:45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考点试题

多选题 1.建立宏观经济调控综合协调体制的基本要求有( )
A . 保障重点
B . 直接干预
C . 目标统一
D . 功能互补
E . 适时适度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2.建立宏观经济调控综合协调体制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A . 保障重点
B . 适时适度
C . 政策协调
D . 功能互补
去答题练习
多选题 3.建立宏观经济调控综合协调体制的基本要求有(  )。
A . 保障重点
B . 目标统一
C . 功能互补
D . 直接干预
E . 适时适度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4.“通过综合协调,使各种手段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发挥整体优势”体现了宏观调控综合协调体制的(  )要求。
A . 目标统一
B . 政策协调
C . 功能互补
D . 适时适度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5.建立宏观经济调控综合协调体制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A . 保障重点
B . 适时适度
C . 政策协调
D . 功能互补
去答题练习

大咖讲解:(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孙墨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专业,税务师,专注财税金融领域的教学研究多年,曾从事实务工作十余年,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结合经验。
查看老师课程
相关知识点推荐
高频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

内容

概念

指以国家为主体制定的,主要通过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的调整,调节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方向、规模、结构和格局,达到经济更加稳定,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等社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

体系

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

(1)财政收入政策:由税种和税率构成。

(2)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

主要任务: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调控作用

①通过直接参与分配,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进行调节,使之趋于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②通过财政收支流向的控制对社会总供求结构进行调节,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③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控制,调节初次分配的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手段

①国家预算: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的赤字政策和结余政策可以分别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缩小的功能,国家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经济结构。

②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税制的设置可以调节和制约企业间的税负水平,不同税种和差别税率可以控制需求数量和调节供求结构。

③国债:国家按照有偿的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国债可以扩大政府收支规模,可以将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量。

④财政补贴:国家为了特定需要,将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再分配。财政补贴也可以以增加和减少的方式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⑤转移支付:财政资金的转移。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收入差距,并对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进行调节。

类型

(1)平衡财政政策:又称为中性财政政策,即财政支出应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既不要有大量结余存在,又不要有较大的赤字发生,使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从而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性也不产生紧缩性影响。

(2)盈余财政政策:又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赤字,致使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消除总需求膨胀的效应。

(3)赤字财政政策:又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减税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刺激社会总需求,或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

高频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内容

概念

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数量、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及稳定币值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体系

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货币政策一般是由中央银行来制定和执行的。

调控目标

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调控作用

①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

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③通过对利率的调节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进而调节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④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⑤通过干预汇率、利用外贸等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状况。

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必须按规定把自己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即准备金占吸收存款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具有迅速抑制或扩大信贷规模的作用。

再贴现率:即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贴现票据时被扣除的利息和票面额的比率。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应总量。

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调控机理: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等于向流通中投放货币,由此银根松动、市场利率下降,资金需求增加,信贷规模扩大;反之,中央银行出售有价证券,等于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

类型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

①均衡性货币政策:指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指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这一政策除在总需求不足时会刺激有效需求增加、促使供需总量趋于平衡外,在其他情况下实行扩张性政策,会造成或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③紧缩性货币政策:指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