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关于设计方法的更新鉴于蓄冷空调工程要实现多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需协调与平衡用电与供电的双方利益,对工程设计工作提出了比常规空调系统更严格的要求,设计计算工作量也是成倍地提高了,设计者在设计方法上必须尽快更新。
5.1 负荷计算方法众所周知,建筑物的负荷计算是一切空调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 在常规空调系统中,采用2.5%不保证率的空调室外计算参数,计算空调设计日的24h负荷分布图已是足够的了[2]。
然而,对于蓄冷空调系统,我们应将方案比较阶段与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负荷计算目的、要求、方法区分开来。 在方案比较阶段,需要空调设计者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转移尖峰用电时段空调用电负荷30%~60%条件下,可选用的几种蓄冷方案中,制冷机组与蓄冷装置的搭配比例将是臬的关系?
②几种可选用蓄冷空调方案的初投资将增加多少?在热天将能转移多少尖峰用电时段的空调制冷用电负荷?在6~9月每月将节省多少运行电费与多少kwh电?
③根据当地供电部门的电价政策,采用蓄冷空调系统后,建筑业主在经济上能得到多少好处?
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是要回答根据当地电价对所设计的工程采用蓄冷空调系统是否合算。由于在方案比较阶段,允许进行论证比较的时间比较短而紧,对于新建项目,其建筑结构方案又往往没有后定案,故上述问题的回答只需是粗线条的。因此,此阶段一般只计算建筑物空调设计日24h负荷分布图就可以了。
一旦在方案比较阶段肯定了采用蓄冷空调系统,并确定某种蓄冷空调方案之后,在进入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时,就需准确选定制冷机的运行参数、容量、台数,蓄冷装置的类型、型号、容量、个数及其系统方案。而系统方案、运行策略与控制模式,必须在对建筑物整个供冷季每天24h冷负荷分布图的形状、数值进行科学分类后,按照转移尖峰用电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多、节省运行电费与电能多的优化原则,加以确定。
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决不能再依靠在方案设计阶段所做的设计日24h冷负荷分布图来完成上述设计工作,必须采用空调报考负荷计算方法,按照当地逐时气象参数与建筑围护结构参数,建筑物内居住、照明与内部产热设备的工作时间表,计算出在整个供冷季节的逐时空调冷负荷。
5.2 供冷水系统设计 对于常规空调系统,机房内只有一种冷源,供冷参数一般均为7℃/12℃,供冷水系统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一般只需根据建筑结构特点、各空调房间的使用规与空调负荷特点来合理划分系统与环路即可以了。
对于蓄冷空调系统,机房内有两种冷源:蓄冷装置与制冷机,这两种冷源的供冷参数又往往不同,携带冷量的工质也随蓄冷方式不同而不同,除水之外,还有乙二醇溶液,甚至是水与冰晶混合的两相介质。其供冷温差已不是传统的5℃温差,而是8~12℃的大温差。鉴于上述这些原因,在供冷水系统设计时,设计者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①两种冷源的相互匹配、连接与运行策略;
②制冷机组运行参数的可调性、调节范围与调节方法;
③开式系统与闭式系统的耦合;
④不同携冷工质系统分级、分区与供冷范围,及其可维护性与运行安全性;
⑤空调设备、末端设备吸冷的温升特性及其与系统供冷温差的可匹配性;
⑥采用大温差小流量后,系统的水力平衡与调节水量时的稳定性。
因此,在供冷水系统设计时再只考虑单个设备的静态特性显然是不够了。设计者必须以系统的、报考的观点来进行设计。故系统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要更深、更广,其计算方法也必然跟着需要彻底更新。设计者必须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回避的。正确的态度只能是自觉、努力更新常规空调设计方法。
5.3 设备选择计算对于常规空调系统,无论是制冷机,还是水泵、风机、空调机,一般均是在其工作特性曲线上确定一个工作点来选取设备就可以了,相对较为简单。 对于蓄冷空调系统,就不是这样简单了。设计者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①所选用蓄冷设备的蓄冷特性曲线与放冷特性曲线;
②制冷机组的能效特性曲线;
③表冷器与风机盘管的温升一流量特性曲线;
④采用非水介质作携带冷量的工质时,水泵的特性曲线;
⑤乙二醇溶液在管路中和在换热器中的阻力特性与传热特性。
上述这些设备的性能曲线,应该由设备供应厂商提供给设计单位,让设计者选用。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目前国外的一些设备生产厂商,已把这类设备性能曲线与选择计算程序编制成电子样本,公开散发给设计单位与建筑业主。因为对设备生产厂家来说,只要其设备的制造技术受到专利保护,就不怕公开其性能曲线。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一些国外设备生产厂家在国内的代理商,不愿向用户提供性能曲线,只让用户与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参数,由代理商代替设计单位选择设备,这种做法在礼节上是蔑视国内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是不让设计者对同类设备进行横向比较,在经济上无疑增加了报价中的利润幅度。对此,国内设计单位与用户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与抵制这种商业行为。
5.4 控制模式的确定对于蓄冷空调工程,为了实现整个供冷季节的经济运行,需对各天空调冷负荷分布图制订出若干控制模式及其切换条件,其目的是:
①可让业主花少的钱购买蓄冷设备与制冷机组,转移较多的尖峰用电负荷;
②在整个供冷季节内,程度发挥所选蓄冷设备容量转移尖峰用电时段内空调用电负荷的作用。
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方法上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①如何根据每天冷负荷分布图与所选蓄冷装置的蓄冷和放冷特性曲线,确定在整个夏季转移尖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多,而控制模式少的方案?
②如何根据既定的控制模式和水系统方案,确定较简单、可靠的系统控制方案?
③采用怎样的冷负荷预测手段或自控系统的自学习功能,确定下一个蓄冷放冷周期的控制模式与切换参数?
不难看出,如果不对各种控制模式的能耗计算提供定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与判别准则,设计者就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经济、合理、可靠的控制模式。 来源:考试大-建筑工程类考试
责编:wql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