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考试大 >> 建筑工程 >> 建筑周边 >> 行业视点 >> 文章内容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及思想研究之一

来源:考试大  2009年11月19日   【关注考试大,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不是突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杨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感,作品实例如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1928年)、清华大学化学馆(1931得)、青岛原大陆银行青岛分行(1934年),武汉四明银行(193年),哈尔滨会馆(1936年)等,这些建筑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装饰及现代的风格,是西洋复古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脱胎换骨过程的中间形象。后者则表现为对称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银行(1931年)、吉林大学东西教学楼(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运动场(1933年)、南京中央医院(1933年)、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国银行(1936)等学类作品当时被称作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它是“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想的新形式,为以“宫殿形式”表现中国固有特色的创作途径摆脱了因境,这类建筑大多由中国建筑师设计,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1925年法国巴黎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20年代末流传到美国形成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风格。这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某些特征,追求挺直的几何图案装饰效果,建筑中常用阶梯形的体量组合、横竖线条的构成立面、圆形的舷窗、圆弧形转角、浮雕装饰等手法,同时又人有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上述上海的多数现代建筑如此海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万国储蓄会公寓、汉弥尔登大厦、百老汇大厦、大陆商场、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属这类艺术装饰品风格。
  七、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作为建筑师设计实践结果的建筑作品是建筑思想有力的传播途径,上述众多早期现代建筑尽管多数处于样式模仿或仅带有局限性的诠释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的阶段,但对于现代建筑风潮的形成,以及设计风气的传播起到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建筑教育的传授,以及建筑师本人直接的倡导等等途径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广泛传播,起到推波助澜、创造声势的作用。
  范文照(1893~1979)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在上海开设私人事务所,在起步时期与中国同时期其他建筑师一样,设计思想没有走出“复古”与折衷的历史局限,但是,30年代初随着现代主的西风在上海刮起的时候,范文照立刻领悟到其先进性并进而转向积极提倡现代主义思想。1933年初,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加入了一位美籍瑞典裔建筑师林朋(Carl Lindbohm),他曾受教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及赖特等人,竭力倡行“国际式”建筑新法,范文照专门如开记者招待会将他介绍给上海建筑界,当时的报纸《时事新报》、《申报》对林朋及“国际式”主张以及范文照与林朋的工程设计进行了连续报道;193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受到纽约各种新建筑思潮的强烈影响,范文照与林朋及伍子昂的合作,说明他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方向。1934年,范文照撰文对自己早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方案中“掺杂中国格式”的复古手法表示了强烈反省,呼吁“大家来纠正这种错误”,并提倡与“全然守古”彻底决裂的“全新推新”的现代建筑,他甚至提出了“一座房屋应该从内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这一由内而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赞成“首先科学化而后美化”.1935年下半年,范文照周游欧洲,更加强了他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促使他完成了从思想到手法建筑的认识。范文照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集雅公寓、上海美琪大戏院是典型的现代建筑作品。范文照的现代建筑活动对现代主义思想在近代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说范文照对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是通过媒体传播影响了近代建筑界的话,那么另一些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则是通过他们默默的设计创作及其作品对世人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近代多产也是现代建筑作品多的建筑设计机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由赵深、陈植、陈寓组成)。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32年,次年就建成了在上海电影院及上海恒利银行。大上海电影院外立面底层人口处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财面,中部有贯通到顶的8根霓虹灯玻璃柱,内部观众厅设计亦采用流线型装饰,被当时舆论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结晶”;上海恒利银行“屋内外采有天然大理石和古色铜装饰,外墙面贴深褐色面砖,并以假石面饰作垂直线条处理”,当时被称为“二足德荷两国近之作风”.此后又有上海合记公寓、华公寓、南京首都饭店(1934年)、浙江兴业银行(1935年)、昆明南屏大戏院(1940年)、上海浙江商业银行在楼(1947年)等一系列现代建筑出世。华盖的三位主要合伙人均毕业于学院派体系的美国宾夕法屁亚大学,但他人不赞成复古主义,曾“相摒弃大屋顶”,坚定地走向了现代主义的建筑之路。
  就在华盖一系列现代建筑创作以及范文照现代建筑活动的同时,近代中国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实际上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拥护及倡导。中国早的建筑留学生、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始人及会长庄俊(888~1990)1935年9月在《中国建筑》上发表文章《建筑之式》对现代建筑推崇备至,他认为“摩登式之建筑,犹白话体之文也,能普及而又切用”,是“顺时代需要这趋势而成功者也”,前述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两例是他接受现代建筑思想、设计风格转向的力作。
  梁思成(1901~1972)1931年进入中国营造学会后,在醉心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同时,保持着对新的建筑思想的敏感,早在1930年获的《天津特别市场物质建设方案》中就已表露出对“洋灰铁筋时代”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基本观念的理解,他认为在新的时代,“建筑式样大致已无国家地方分别”,“各建筑物功用之不同而异其形式”.应“摒除一切无谓的雕饰”,并认为“此种新派实用建筑亦极适用于中国”.染思成对现代建筑的看法似乎比他同时代的建筑师更深一层。此后,在谈到“国际式”建筑时,他阐述到“其显著特征,便是由科学结构形成其合理的外表。”并把中国古建筑的构架法与现代建筑进行比较,得出了它们的“材料虽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的结论,把两者都说成是“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前述北京大学地质馆,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以及略加中国式细部装饰的北京仁立地毯公与铺面(1933年)是他现代主义建筑观点付诸实践的例子。
  陆谦受、吴景奇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表明,一件成功的作品,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前述陆谦受的上海中国银行大楼以及陆吴的上海同孚大楼设计,正印证了他们对于一件成功的作品的观点,而其中平面布局中体现出的功能主义的思想正是他们现代建筑观念的表达。
  李锦沛是近代一位多产的建筑师,虽然其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终还是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他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1934年)、南京新都大戏院(1935年),杭州浙江银行(1935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1934年)表明了他也是一位现代主义的笃行者;此外,设计上海虹桥疗养院的奚福泉,设计上海百乐门舞厅的杨锡谬,设计上海恩派亚在楼的黄元吉等建筑师都以他们的作品表明他们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基泰工程司是中国近代建立早、规模较大、在中国有相当影响的建筑事务所,建筑作品遍及天津、北京、上海、沈阳、南京、重庆、成都等地。基泰工程司“注视着国外现代建筑的发展”,30年代设计的中央医院、南京大华大戏院、上海大新公司、40年代初设计的重庆美丰银行、重庆农民银行就已作出了合理的功能布局、简洁的建筑造型。1946年这后的设计,大部分作品风格已完全转向经济、实用、简朴大方的现代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行将结束之时,标志着中国建筑逐步走上现代建筑的健康之路。
  八、 报刊对现代建筑的宣传《中国建筑》及《建筑月刊》是中国近代仅有的两份综合性建筑学术刊物,已成为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两刊均创于1932年11月,至1937年4月停刊,各出版54期,前者由中国建筑师学会主办,旨在融合东西建筑学之特长,以发扬中国建筑物固有之色彩;后者由上海市建筑协会主办,主张“以科学方法改善建筑途径,谋固有国粹之亢进,以科学器械改良国货材料,塞舶来货品之漏厄;提高商业知识,促进建筑之新途径;奖励专门著述,互谋建筑之新发明”.两刊介绍现代建筑方案和作品、发表建筑师有关现代建筑的主张、报道各种现代建筑的活动,推荐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对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建立了功勋。
  《时事新报》及《申报》是上海的两份地方刊物,除了刊载国内的建筑消息外,还“介绍国外各种奇巧伟大的建筑新闻,并刊登了许多介绍现代主义理论的文章和译著”.《时事新报》31年2月10日刊登了美国著名建筑师F.L.赖特和他设计的日本东京帝国旅馆的模型照片;1933年4月刊登了柯布西耶著、卢毓骏译的《建筑的新署光》的文章;并先后介绍纽约当时世界的恩派亚大厦(纽约帝国大厦,85层,1046尺高),芝加哥摩天楼新报房屋、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新屋、莫斯科新建旅行大厦等等。《申报》先后发表《论万国式建筑》(黄影呆著)、《论现代建筑和室内布置》(影著),《机械时代中建筑的新趋势》(钦著),《论现代化建筑》(琴译)等论文和译文。这些对现代主义大师的介绍,对国外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报道,对现代主义建筑观念的发表,以及前述对中国现代建筑活动的报道无疑推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新建筑》是广东省立勤大学建筑系学生创办的一份学生刊物,1936年创刊,1941年在重庆复刊,前后仅出版了有限的几期,虽然如今只保存住其中部分期刊,但从这几期中仍可看出它反对复古主义、倡导现代主义的先进性,它旗帜鲜明地提出“反抗现存因袭的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1941年第1期上刊登了霍然的长篇文章《国际建筑与民族形式——论新中国新建筑底“型”的建立》,文章论述了现代建筑的特征,指出国际建筑的型不是样式问题,而是基于新构造方法与新材料使用,新建筑构成的原理之适应1941年该杂志第2期上刊登了杂志编辑顾问、大建筑系主任林克明的文章《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文中对现代主义建筑在当时尚未得到与西方国家一样迅速发展的状况表示忧虑,过去的十年间建筑事业略算全盛时代,但提倡新建筑运动的人寥寥无几,所以新建筑的曙光,自国际新建筑会议后已成一日千里,几遍于全世界,而我国仍无相继响应,以至国际新建筑的趋势适应于近代工商业所需的建筑方式,亦几无人过问,其影响于学术前途实在是很重大的.
  《新建筑》在当时很可能显得并不重要、影响甚小,但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审神它,它却正代青着中国建筑发展的方向,因而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93年4月12日至19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历史上次规模盛大的中国建筑展。这次展览会由中国营造学社、上海市建筑协会、中国建筑师学会联合主办,展览会的展品来自全国52个单位,共1500余件,包括建筑模型、设计图纸、书刊、摄影、建材、工具六大部分,展览会的章程中明确提出它以表扬中国建筑演化之象征与伟大,并以引起社会上对于中国建筑之认识与研究为宗旨,展览期间参观人数逾8万人,引起了自上海召开第六届全国运动会(1935年)以来从未有过的轰动。综观此次展览,出品自以营造学社为丰富,趋重于古代建筑方面,而本会(指建筑协会)及中国建筑师学会之出品,则以现代建筑为多,从展览的内容看,虽然这是一次综合性的建筑展览,但实际上,展览会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界一方面提倡弘扬中国固有建筑传统,另一方面又倡导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尽管宣传传统建筑文化受到更多的重视,但现代建筑毕竟也作为展览会的另一主题得到展示和宣传,经起报刊杂志等传媒,展览会对社会公及业内人士来说,其影响更集中、更直观、更广泛,效果更强烈。这次展览使现代建筑次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观念呈现给社会。
  九、 建筑教育中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渗透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多由留学欧美的教师执教,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就在学院派严谨、古典的体系之中,也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渗透。这一点首先可以从中央大学及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作出中看出,《中国建筑》创刊号及24期曾刊登了中央大学戴志昂设计的公共办公楼、东北大学刘鸿典设计的中央实验所、东北大学李兴唐设计的新式住宅等方案,这些作业完全采取了现代主义的建筑形式,这说明从出题的教师到设计的学生都已开始接受现代主义思想。
  上海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心都市,在上海的几所大学建筑系与国内其他大学建筑系相比,其建筑教育的体系更倾向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30年代沪江大学、之江大学的建筑系将建筑的实用、技术、经济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1942年创建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更是将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建筑教学体系移植到中国。圣大建筑系由毕业于伦敦建筑学院的黄作乐(1915~1975)任系主任,他深深敬佩当时正英国的现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至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这位大师,成为格罗皮乌斯的个中国学生,此外在圣大建筑系任教的还有受教于德国包豪斯的德国人鲍立克(R.Panlick),这决定了圣大建筑系更现代主义化的教育倾向。
  较早就接受现代主义思想的梁思成,1946年又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他于1946至1947年出国考察,其间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人类环境设计讨论会,还会见了诸多现代主义大师如柯西耶、格罗皮乌斯、沙里宁等人。清华建筑系的教育虽然仍为学院派的教育体系,但在他回国后,他在一年级建筑初步课中学习包豪期增加;抽象图案的训练,到了1949届学生之教学计划中,完全删去了五种柱式,加重了抽象图案的分量,此外还设置木工课和视觉与图案课,更加鲍豪斯化.此外他还向学生介绍体形环境的概念,并以此为核心着手改造原来的学院式教学体系。这说明梁思成虽以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其思想核心,但他一直不懈地探求并接受现代主义新文化。
  十、 关于现代建筑局限性的思考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新代表,对中国固有式、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无疑形成一种挑战,它改变了部分近代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但是,它的影响又是局部的,局部的含义不仅包括了它只对中国局部城市和地区产生影响,并且意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只局部地被从业于中国的建筑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当时上海房地产业的兴起,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现代建筑找到一个广阔的市场并得以立足,现代建筑早在上海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正好是其经济实惠与房地产开发业要求经济实惠两者的吻合。
  从上述极少数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作品理性主义的建筑观念,并且已摒弃一切与功能无关的多余装饰,表现出现代主义机器症美学的审美观念,个案作品称得上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作品。但从构成现代建筑主要部分的装饰艺术风格作品及其它现代建筑作品来分析,这类作品并没有放弃讲求气派、排场的架势,仍然追求对称感、体量感,功能似乎还没有胜过形式位居,形式服从功能思想民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作品普遍的局部装饰更说明建筑师还不具备反传统、反装饰的机器美学观念,因而这些作品只营造了一片现代建筑的时代气氛,事实上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还相跑甚远。
  现代建筑发展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它在近代传播的一开始就与中国固有建筑、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等设计思潮多元共存,并一直与其他思潮共同构成平分秋色的近代建筑潮流,现代思潮影响办并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到达取代其他设计思潮而独领风骚的主流地位,这是由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近代还没有适于现代建筑高度发展的肥沃土壤,连续不断的民族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及经济水平低下,工业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还没有形成,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先进施工技术还得依赖于进口,因而现代建筑只不过像商店的商品品种之
  一, 任随业主挑选这种设计思潮的共存发展以及社会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要求,导致建筑师不仅擅长设计现代风格的建筑,同时也增长于中国宫殿式、西洋古典式或其他风格的建筑设计,建筑形式采取何种风格取决于业主趣味及建筑类型,政府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或一般建筑视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风格,这一点上,建筑师更像商店的小老坂,为了销售商品,尽可能迎合顾客的口味,建筑师无力、也无意于追一贯的形式风格,但似乎没有坚定的现代主义建筑师,那些现代建筑作品因此而与其他风格的建筑一样落人形式模仿的俗套。
  尽管如此,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近代时期现代建筑的发展,现代建筑风潮的形成为此后中国现代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那些为数不多的现代作品对现代义风格本质的触摸,为后人提供了参照和路径;而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民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渗透,基泰、华盖等较大规模的中国建筑师设计机构的设计作品现代作品比例越来越多的迹象,以及1949年之后社会稳定并面临大规模的建设前景,这些不能不使人们欣然看到现代主义建筑时代的曙光。 来源:考试大-建筑工程类考试

责编:ljwzmznd 纠错

上一页 [1] [2]

 
网友跟贴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跟贴共0
笔 名 :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考试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