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套保比例计算中,常见的错误包括:
忽略转换因子:直接按面值计算期货合约数量,忽略了不同到期日和票息率的影响。
选择不合适的期货合约:选择了与现货国债久期差异较大的期货合约,导致套保效果不佳。
未考虑市场流动性:选择了流动性较差的期货合约,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或无法及时平仓。
未定期调整:套保比例一经确定后不再调整,忽略了市场变化和基差波动的影响。
过度依赖模型:完全依赖数学模型,忽略了市场实际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例如,假设某机构持有的是10年期国债,但选择了5年期国债期货进行套保,且未考虑市场流动性,可能导致套保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