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二)真题
导读:
进入全真模拟考场在线测试此套试卷,可查看答案及解析并自动评分 >> 在线做题
11、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 )。
A.肥皂类
B.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C.脂肪族磺酸化物
D.聚山梨酯类
E.卵磷脂
12、混悬剂质量评价不包括的项目是( )。
A.溶解度的测定
B.微粒大小的测定
C.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D.絮凝度的测定
E.重新分散试验
13、具有Krafft点的表面活性剂是( )。
A.十二烷基硫酸钠
B.蔗糖脂肪酸酯
C.脂肪酸单甘油酯
D.脂肪酸山梨坦
E.聚山梨酯
14、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不包括( )。
A.水解
B.氧化
C.异构化
D.结晶
E.脱羧
15、关于包合物的错误表述是( )。
A.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加合而成的分子囊
B.包合过程是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过程
C.药物被包合后,可提高稳定性
D.包合物具有靶向作用
E.包合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6、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 )。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包衣
D.控制粒子大小
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17、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 )。
A.透过完整表皮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B.通过汗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C.通过皮肤毛囊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D.通过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E.透过完整表皮进人真皮层,并在真皮积蓄发挥治疗作用
18、粒径小于3μm的被动靶向微粒,静注后的靶部位是( )。
A.骨髓
B.肝、脾
C.肺
D.脑
E.肾
19、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大致是( )。
A.散剂>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B.包衣片剂>片剂>胶囊剂>散剂>混悬液>水溶液
C.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D.片剂>胶囊剂>散剂>水溶液>混悬液>包衣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散剂>片剂>胶囊剂>包衣片剂
20、关于促进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
A.又称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C.有饱和现象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21、关于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的错误表述是( )。
A.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为:年龄一般为18~40岁,体重为标准体重±l0%的健康自愿受试者
B.在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时应首先选择国内外已上市相同剂型的市场主导制剂为标准参比制剂
C.采用双周期交叉随机试验设计,两个试验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药物的10个半衰期
D.整个采样期时间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 ~1/20
E.服药剂量一般应与临床用药一致,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为等剂量
22、关于单室静脉滴注给药的错误表述是( )。
A.KO是零级滴注速度
B.稳态血药浓度CSS与滴注速度KO成正比
C.稳态时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恒定不变
D.欲滴注达稳态浓度的99%,需滴注3.32个半衰期
E.静滴前同时静注一个KO/k的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一开始就达稳态
23、常见药物制剂的化学配伍变化是( )。
A.溶解度改变
B.分散状态改变
C.粒径变化
D.颜色变化
E.潮解
24、关于生物技术药物特点的错误表述是( )。
A. 生物技术药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
B. 临床使用剂量小、药理活性高
C. 在酸碱环境或体内酶存在下极易失活
D. 易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多为口服给药
E. 体内生物半衰期较短,从血中消除较快
A.肥皂类
B.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C.脂肪族磺酸化物
D.聚山梨酯类
E.卵磷脂
12、混悬剂质量评价不包括的项目是( )。
A.溶解度的测定
B.微粒大小的测定
C.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D.絮凝度的测定
E.重新分散试验
13、具有Krafft点的表面活性剂是( )。
A.十二烷基硫酸钠
B.蔗糖脂肪酸酯
C.脂肪酸单甘油酯
D.脂肪酸山梨坦
E.聚山梨酯
14、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不包括( )。
A.水解
B.氧化
C.异构化
D.结晶
E.脱羧
15、关于包合物的错误表述是( )。
A.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加合而成的分子囊
B.包合过程是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过程
C.药物被包合后,可提高稳定性
D.包合物具有靶向作用
E.包合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6、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 )。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包衣
D.控制粒子大小
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17、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 )。
A.透过完整表皮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B.通过汗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C.通过皮肤毛囊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D.通过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
E.透过完整表皮进人真皮层,并在真皮积蓄发挥治疗作用
18、粒径小于3μm的被动靶向微粒,静注后的靶部位是( )。
A.骨髓
B.肝、脾
C.肺
D.脑
E.肾
19、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大致是( )。
A.散剂>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B.包衣片剂>片剂>胶囊剂>散剂>混悬液>水溶液
C.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D.片剂>胶囊剂>散剂>水溶液>混悬液>包衣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散剂>片剂>胶囊剂>包衣片剂
20、关于促进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
A.又称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C.有饱和现象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21、关于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的错误表述是( )。
A.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为:年龄一般为18~40岁,体重为标准体重±l0%的健康自愿受试者
B.在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时应首先选择国内外已上市相同剂型的市场主导制剂为标准参比制剂
C.采用双周期交叉随机试验设计,两个试验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药物的10个半衰期
D.整个采样期时间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 ~1/20
E.服药剂量一般应与临床用药一致,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为等剂量
22、关于单室静脉滴注给药的错误表述是( )。
A.KO是零级滴注速度
B.稳态血药浓度CSS与滴注速度KO成正比
C.稳态时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恒定不变
D.欲滴注达稳态浓度的99%,需滴注3.32个半衰期
E.静滴前同时静注一个KO/k的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一开始就达稳态
23、常见药物制剂的化学配伍变化是( )。
A.溶解度改变
B.分散状态改变
C.粒径变化
D.颜色变化
E.潮解
24、关于生物技术药物特点的错误表述是( )。
A. 生物技术药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
B. 临床使用剂量小、药理活性高
C. 在酸碱环境或体内酶存在下极易失活
D. 易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多为口服给药
E. 体内生物半衰期较短,从血中消除较快
责编:mawei 评论
相关推荐
γרҵ | ʦ | ԭ/Żݼ | ||
---|---|---|---|---|
ִҵҩʦȫȡ֤ | ԬƵ | 4000 / 1450 | ![]() |
|
ִҵҩʦȫȡ֤ | 4000 / 1450 | ![]() |
||
ִҵҩʦȫײͰࣨ+ϰࣩ | ͵ | 2000 / 880 | ![]() |
|
ִҵҩʦȫײͰࣨ+ϰࣩ | 2000 / 880 | ![]() |
||
ҩѧרҵ֪ʶһȡ֤ | Ԭ | 1100 / 550 | ![]() |
|
ҩѧרҵ֪ʶȡ֤ | 1100 / 55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