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会计准则总是一份不完全合约,总会存在空白地带。所以即使再完善的准则,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就是管理当局的诚信。也就是说,即使准则不完善,如果管理当局是坦率和诚实的,即如威廉姆森所言的“顺从”的话,它就会忠于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不偏不倚地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相反,则容易导致人为的操纵行为。
对这一层次的治理,既取决于企业内部治理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的约束,还取决于会计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后还要靠管理当局本身的诚信。
三、高级操纵:感觉管理——一种非常隐蔽的操纵行为
这一级别的操纵,大多是在信息揭示过程发生的。它旨在影响投资者的心理、信念和感觉,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这种行为往往是审计人员也无法觉察,信息中介机构也难以辨别,投资者经常被“蒙在鼓里”,整个市场受这种行为的误导而不知。即使被发觉,也不会受到监管机构的任何制裁。很明显,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很发达的资本市场上,因为在有效市场上,投资者不能被低级别的和中级别的操纵行为所系统地“蒙蔽”,他们能够看穿会计政策选择背后的东西。例如,投资者会对照“正常”的应计项目给“非正常”的应计项目打折扣(Paul.Healy,JamesM.Wahlen,1999)。
所以当市场对管理当局的信息甄别能力越来越强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操纵就会向高级别方向转移。很明显,这样的操纵行为,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还没有用场,也不是影响投资者的有效手段,只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才会发生。下面通过分析一篇实证研究文章,来窥探这一级别操纵的基本特征。
在《盈利宣告中策略性基准:有选择地揭示前期盈利成分》(CatherineMSchrand,BeverlyR.Walther,2000)一文中,研究者揭露了管理当局通过策略地揭示前期盈利项目,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感觉。作者研究了前一年有非经常发生的项目,但在当年没有这些项目的公司的揭示策略问题。因为这些公司在策略性选择盈利基准时有很大的空间。所有公司在当期盈利宣告中一般都以前期盈利作为当期比较的基准。如果当期盈利不包含任何非经常发生的项目,那么就应该对前期盈利中非经常项目进行调整,以使当期和前期盈利更加可比。这个调整也因为由于前期“调整”的盈利更好地代表了一致性盈利,在预测未来盈利时比临时性的盈利将会得到更大的权重。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经理在盈利宣告时,对前期盈利中的非经常项目却进行策略性宣告(机会主义揭示)。具体说来,如果经理的目标是为了突出当期盈利的最大变化(最大化目标),而前期盈利中非经常项目如果是损失,揭示损失就会使前期盈利基准增大(因为非经常损失是前期盈利的减项,所以剔除它就会使前期盈利基准增大),这样经理就不会单独揭示非经常项目,否则就会使当期盈利呈现不利的变化。相反,如果前期非经常项目是利得,揭示利得将会使前期基准减小(非经常利得是前期盈利基准的加项,所以揭示它等于剔除它,使得前期盈利基准减小),这样就可以突出当期盈利最有利的变化。所以出于最大化目标考虑,经理就会策略地揭示前期非经常项目的利得。
这种揭示策略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不是偶然的。证据表明许多公司对其他与盈余相联系的项目揭示也存在着操纵行为。(以下事实转引自斯蒂芬.A.泽弗,1999)如华尔街杂志批评华斯特管理当局,在1997年揭示了1996年的盈余包括了非经常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当时的公司盈余发布中没有揭示。这些非经常项目包括企业出售利得,保险索赔收益,折旧的降低以及灾害损失的赔偿(Bakley1997)。同样,索尼和家比利资产管理公司也被指责策略性选择基准使当期盈利以十分有利的态势呈现出来,在盈利宣告中策略性选择基准似乎不被限制(Mcgeehan,1999)。
这一种操纵形式,在于经理策略性地揭示前期非经常发生的项目,既不违反GAAP,也不违反监管机构的会计信息揭示规范。且它管理的不是具体的盈余大小,而管理的是投资者盈余的感觉。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更隐蔽、更高级、更精致的会计操纵行为。这一级别的操纵有如下几个特征:
(1)这种操纵,其形式普通投资者难以识别。它通过操纵投资者对盈利的感觉而影响股票价格。
(2)如果管理当局操纵的主要形式都转移到这一级别的话,可能是资本市场效率提高的一个信号。正如上面所分析,当低级别和中级别的操纵都不能奏效时,管理当局就会转移“战场”。我国资本市场操纵行为正处于低级和中级阶段,发达的资本市场可能处于中级和高级的操纵阶段。
(3)这一级别的操纵,迫使人们加深对信息观的认识。信息观认为,股票价格是投资者预期、信念和感觉的函数。所以不改变盈利的大小而改变对盈利的感觉,照样可以影响股票的价格。而计价观认为,股票价格与会计盈余之间存在着线性联系。从上述过程看,信息观更深刻地反映了股价与会计盈余之间的联系。
(4)目前的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对这一类别的操纵尚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当这一级别的操纵成为主要的操纵形式时,就要制定新的准则来规范这类行为。所以这代表了未来准则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如果在将来资本市场上,会计方法的不同选择,职业判断的不恰当使用都不能影响投资者时,投资者都能看清这些方法背后的东西时,会计准则的空间和弹性问题,就不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准则关注的可能是如何规范管理者对投资者感觉操纵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