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金融资产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应计入成本的有()
A.交易性金融资产
B.持有至到期投资
C.贷款和应收款项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下列有关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表述中,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的有()。
A.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B.自用的无形资产,其摊销的价值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C.出租的无形资产,其摊销的价值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D.出售无形资产所得价款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
3.关于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后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在成本模式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公允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
B.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C.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账面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D.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
4.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下列事项中,投资企业应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有()
A.被投资企业因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调整资本公积
B.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
C.被投资企业股东大会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D.被投资企业计提盈余公积
5.对下列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不应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有()。
A.对以前年度收入确认差错进行更正
B.对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C.累积影响数无法合理确定的会计政策变更
D.因出现相关新技术而变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
6.下列项目中,说法正确的有()。
A.企业应当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负债
B.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C.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D.企业应当将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资产
7.下列各项涉及补价的交易中,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
A.以一项账面价值8000元,公允价值10000元的专利,换取一项公允价值为12000元的设备,支付补价2000元,支付营业税500元
B.以一台设备,账面原值10000元,已提折旧30000元,公允价值8000元,换取一批公允价值为5000元,增值税850元的原材料,收取补价2150元
C.以一批产品账面价值6000元,公允价值7000元,换取一批原材料,公允价值6000元,增值税率均为17%,收取补价1170元
D.以一台设备账面价值150000元,公允价值100000元,换取一项长期股权投资,该有价证券公允价值75000元,收取补价25000元
8.《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但下列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A.固定资产
B.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C.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D.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9.下列各项中,应作为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有()。
A.接受其他企业捐赠的现金
B.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支付的现金
C.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以后各期支付的现金
D.为管理人员缴纳商业保险而支付的现金
10.事业单位的下列各项中,可能引起专用基金发生增减变化的有()。
A.从结余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B.出售固定资产
C.兴建职工集体福利设施
D.支付公费医疗费
三、判断题
1.利润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取得的经营成果,不应包括企业在偶发事件中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2.固定资产存在弃置义务的,应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预计的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3.当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销售时,在结转该存货销售成本的同时应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冲减存货销售成本。()
4.投资性房地产可以根据情况,在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之间互换。()
5.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帐本位币金额的差额,计入财务费用。()
6.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份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7.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也包括总部资产和资产组合。()
8.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不应进行追溯调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9.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10.企业应当按照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确定预计负债金额。直接支出包括留用职工岗前培训、市场推广、新系统和营销网络投入等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