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心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阶段二】2025注安--法规-7章第16号令与第40号令专题.pdf

专享 【阶段二】2025注安--法规-7章第16号令与第40号令专题.pdf

567.66KB 下载数:586 第2批 更新时间:2025-07-22
  • 【阶段二】2025注安--法规-7章第16号令与第40号令专题.pdf-图片1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一、历年考情分析

    年份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合计分值 6 4 6 6 5

    二、易混淆考点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

    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

    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对比】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

    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

    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第十三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

    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 15 日前

    和下一年 1 月 31 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

    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

    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五条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

    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

    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

    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

    养,防止事故发生。

  • 【阶段二】2025注安--法规-7章第16号令与第40号令专题.pdf-图片2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一、历年考情分析

    年份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合计分值 6 4 6 6 5

    二、易混淆考点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

    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

    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对比】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

    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

    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第十三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

    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 15 日前

    和下一年 1 月 31 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

    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

    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五条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

    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

    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

    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

    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八条 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

    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

    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

    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

    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第二十一条 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安全监管监

    察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提请原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

    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 10 日内进行现场审查。①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

    ②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③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

    法实施行政处罚;④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四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季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逐级报至省级安

    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半年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总局备案。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第八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重大危险源等级。危险化学品单位可以组织本单位

    注册安全工程师、技术人员或者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

    评估。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需要进行安全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可以与本单位的安全评价

    一起进行,以安全评价报告代替安全评估报告,也可以单独进行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

    重大危险源根据其危险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

    第九条 重大危险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采用定量风

    险评价方法进行安全评估,确定个人和社会风险值:

    (一)构成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且毒性气体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

    定的临界量比值之和大于或等于 1 的;

    (二)构成一级重大危险源,且爆炸品或液化易燃气体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之和大于或等于 1 的。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辨识、安全评估及分级:

    (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已满三年的;

    (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装置、设施或者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

    (三)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生产、使用工艺或者储存方式及重要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影响重大危险源级别

    或者风险程度的;

    (四)外界生产安全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影响重大危险源级别和风险程度的;

查看全文,请先下载后再阅读

*本资料内容来自233网校,仅供学习使用,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