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注册安全工程师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相关课程

本视频可免费试听30秒,看完整版请购买课程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注册安全工程师
授课老师:王培山
所属科目:其他安全
考点标签: 理解
所属章节:第七章 企业安全管理/第五节 隐患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
所属版本: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介绍

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第一条 为了准确判定、及时消除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判定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工贸企业内涉及危险化学品、消防(火灾)、燃气、特种设备等方面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或者未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的;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的;

(三)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第四条 冶金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操作室、交接班室、更衣室(含澡堂)等6类人员聚集场所,以及钢铁水罐冷(热)修工位设置在铁水、钢水、液渣吊运跨的地坪区域内的;

(二)生产期间冶炼、精炼和铸造生产区域的事故坑、炉下渣坑,以及熔融金属泄漏和喷溅影响范围内的炉前平台、炉基区域、厂房内吊运和地面运输通道等6类区域存在积水的;

(三)炼钢连铸流程未设置事故钢水罐、中间罐漏钢坑(槽)、中间罐溢流坑(槽)、漏钢回转溜槽,或者模铸流程未设置事故钢水罐(坑、槽)的;

(四)转炉、电弧炉、AOD炉、LF炉、RH炉、VOD炉等炼钢炉的水冷元件未设置出水温度、进出水流量差等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炉体倾动、氧(副)枪自动提升、电极自动断电和升起装置联锁的;

(五)高炉生产期间炉顶工作压力设定值超过设计文件规定的最高工作压力,或者炉顶工作压力监测装置未与炉顶放散阀联锁,或者炉顶放散阀的联锁放散压力设定值超过设备设计压力值的;

(六)煤气生产、回收净化、加压混合、储存、使用设施附近的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操作室、交接班室、更衣室等6类人员聚集场所,以及可能发生煤气泄漏、积聚的场所和部位未设置固定式一氧化碳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数据未接入24小时有人值守场所的;

(七)加热炉、煤气柜、除尘器、加压机、烘烤器等设施,以及进入车间前的煤气管道未安装隔断装置的;

(八)正压煤气输配管线水封式排水器的最高封堵煤气压力小于30kPa,或者同一煤气管道隔断装置的两侧共用一个排水器,或者不同煤气管道排水器上部的排水管连通,或者不同介质的煤气管道共用一个排水器的。

第五条 有色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操作室、交接班室、更衣室(含澡堂)等6类人员聚集场所设置在熔融金属吊运跨的地坪区域内的;

(二)生产期间冶炼、精炼、铸造生产区域的事故坑、炉下渣坑,以及熔融金属泄漏、喷溅影响范围内的炉前平台、炉基区域、厂房内吊运和地面运输通道等6类区域存在非生产性积水的;

(三)熔融金属铸造环节未设置紧急排放和应急储存设施的(倾动式熔炼炉、倾动式保温炉、倾动式熔保一体炉、带保温炉的固定式熔炼炉除外);

(四)采用水冷冷却的冶炼炉窑、铸造机(铝加工深井铸造工艺的结晶器除外)、加热炉未设置应急水源的;

(五)熔融金属冶炼炉窑的闭路循环水冷元件未设置出水温度、进出水流量差监测报警装置,或者开路水冷元件未设置进水流量、压力监测报警装置,或者未监测开路水冷元件出水温度的;

(六)铝加工深井铸造工艺的结晶器冷却水系统未设置进水压力、进水流量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快速切断阀、紧急排放阀、流槽断开装置联锁,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倾动式浇铸炉控制系统联锁的;

(七)铝加工深井铸造工艺的浇铸炉铝液出口流槽、流槽与模盘(分配流槽)入口连接处未设置液位监测报警装置,或者固定式浇铸炉的铝液出口未设置机械锁紧装置的;

(八)铝加工深井铸造工艺的固定式浇铸炉的铝液流槽未设置紧急排放阀,或者流槽与模盘(分配流槽)入口连接处未设置快速切断阀(断开装置),或者流槽与模盘(分配流槽)入口连接处的液位监测报警装置未与快速切断阀(断开装置)、紧急排放阀联锁的;

(九)铝加工深井铸造工艺的倾动式浇铸炉流槽与模盘(分配流槽)入口连接处未设置快速切断阀(断开装置),或者流槽与模盘(分配流槽)入口连接处的液位监测报警装置未与浇铸炉倾动控制系统、快速切断阀(断开装置)联锁的;

(十)铝加工深井铸造机钢丝卷扬系统选用非钢芯钢丝绳,或者未落实钢丝绳定期检查、更换制度的;

(十一)可能发生一氧化碳、砷化氢、氯气、硫化氢等4种有毒气体泄漏、积聚的场所和部位未设置固定式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数据未接入24小时有人值守场所,或者未对可能有砷化氢气体的场所和部位采取同等效果的检测措施的;

(十二)使用煤气(天然气)并强制送风的燃烧装置的燃气总管未设置压力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紧急自动切断装置联锁的;

(十三)正压煤气输配管线水封式排水器的最高封堵煤气压力小于30kPa,或者同一煤气管道隔断装置的两侧共用一个排水器,或者不同煤气管道排水器上部的排水管连通,或者不同介质的煤气管道共用一个排水器的。

第六条 建材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煤磨袋式收尘器、煤粉仓未设置温度和固定式一氧化碳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未设置气体灭火装置的;

(二)筒型储库人工清库作业未落实清库方案中防止高处坠落、坍塌等安全措施的;

(三)水泥企业电石渣原料筒型储库未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事故通风装置联锁的;

(四)进入筒型储库、焙烧窑、预热器旋风筒、分解炉、竖炉、篦冷机、磨机、破碎机前,未对可能意外启动的设备和涌入的物料、高温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等采取隔离措施,或者未落实防止高处坠落、坍塌等安全措施的;

(五)采用预混燃烧方式的燃气窑炉(热发生炉煤气窑炉除外)的燃气总管未设置管道压力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紧急自动切断装置联锁的;

(六)制氢站、氮氢保护气体配气间、燃气配气间等3类场所未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的;

(七)电熔制品电炉的水冷设备失效的;

(八)玻璃窑炉、玻璃锡槽等设备未设置水冷和风冷保护系统的监测报警装置的。

第七条 机械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交接班室等5类人员聚集场所设置在熔融金属吊运跨或者浇注跨的地坪区域内的;

(二)铸造用熔炼炉、精炼炉、保温炉未设置紧急排放和应急储存设施的;

(三)生产期间铸造用熔炼炉、精炼炉、保温炉的炉底、炉坑和事故坑,以及熔融金属泄漏、喷溅影响范围内的炉前平台、炉基区域、造型地坑、浇注作业坑和熔融金属转运通道等8类区域存在积水的;

(四)铸造用熔炼炉、精炼炉、压铸机、氧枪的冷却水系统未设置出水温度、进出水流量差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熔融金属加热、输送控制系统联锁的;

(五)使用煤气(天然气)的燃烧装置的燃气总管未设置管道压力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紧急自动切断装置联锁,或者燃烧装置未设置火焰监测和熄火保护系统的;

(六)使用可燃性有机溶剂清洗设备设施、工装器具、地面时,未采取防止可燃气体在周边密闭或者半密闭空间内积聚措施的;

(七)使用非水性漆的调漆间、喷漆室未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通风设施的。

第八条 轻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食品制造企业烘制、油炸设备未设置防过热自动切断装置的;

(二)白酒勾兑、灌装场所和酒库未设置固定式乙醇蒸气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通风设施联锁的;

(三)纸浆制造、造纸企业使用蒸气、明火直接加热钢瓶汽化液氯的;

(四)日用玻璃、陶瓷制造企业采用预混燃烧方式的燃气窑炉(热发生炉煤气窑炉除外)的燃气总管未设置管道压力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紧急自动切断装置联锁的;

(五)日用玻璃制造企业玻璃窑炉的冷却保护系统未设置监测报警装置的;

(六)使用非水性漆的调漆间、喷漆室未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通风设施的;

(七)锂离子电池储存仓库未对故障电池采取有效物理隔离措施的。

第九条 纺织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纱、线、织物加工的烧毛、开幅、烘干等热定型工艺的汽化室、燃气贮罐、储油罐、热媒炉,未与生产加工等人员聚集场所隔开或者单独设置的;

(二)保险粉、双氧水、次氯酸钠、亚氯酸钠、雕白粉(吊白块)与禁忌物料混合储存,或者保险粉储存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措施的。

第十条 烟草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熏蒸作业场所未配备磷化氢气体浓度监测报警仪器,或者未配备防毒面具,或者熏蒸杀虫作业前未确认无关人员全部撤离熏蒸作业场所的;

(二)使用液态二氧化碳制造膨胀烟丝的生产线和场所未设置固定式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事故通风设施联锁的。

第十一条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者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内设有员工宿舍、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等人员聚集场所的;

(二)不同类别的可燃性粉尘、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或者不同建(构)筑物、不同防火分区共用一套除尘系统、除尘系统互联互通的;

(三)干式除尘系统未采取泄爆、惰化、抑爆等任一种爆炸防控措施的;

(四)铝镁等金属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除尘方式,或者其他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时,未采取火花探测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的;

(五)除尘系统采用重力沉降室除尘,或者采用干式巷道式构筑物作为除尘风道的;

(六)铝镁等金属粉尘、木质粉尘的干式除尘系统未设置锁气卸灰装置的;

(七)除尘器、收尘仓等划分为20区的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的;

(八)粉碎、研磨、造粒等易产生机械点燃源的工艺设备前,未设置铁、石等杂物去除装置,或者木制品加工企业与砂光机连接的风管未设置火花探测消除装置的;

(九)遇湿自燃金属粉尘收集、堆放、储存场所未采取通风等防止氢气积聚措施,或者干式收集、堆放、储存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措施的;

(十)未落实粉尘清理制度,造成作业现场积尘严重的。

第十二条使用液氨制冷的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包装、分割、产品整理场所的空调系统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的;

(二)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单独的作业间内,或者快速冻结装置作业间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9人的。

第十三条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中毒风险的有限空间作业的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未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建立安全管理台账,并且未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

(二)未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或者未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要求,或者作业现场未设置监护人员的。

第十四条 本标准所列情形中直接关系生产安全的监控、报警、防护等设施、设备、装置,应当保证正常运行、使用,失效或者无效均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第十五条 本标准自2023年5月15日起施行。《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安监总管四〔2017〕129号)同时废止。

专题更新时间:2025/08/27 11:46:25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考点试题

简答/论述/问答 1.背景资料
  A公司主要从事3D打印技术的研发、设备制造和销售等业务。2023年5月,A公司在B市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有员工125人,昼夜倒班模式,研发中心车间共布置有11台套3D打印设备。涉事设备HBDE500型金属激光打印机主要工艺流程为在成型室内,采用金属粉末在基板上铺成微米级粉尘层,在激光作用下熔化粉尘层使其迅速固化在基板上。通过层层堆叠“打印”完成工件加工。
  3D打印设备配套除尘系统用于成型室除尘,除尘系统采用三级除尘,风机风量10000m³/h,采用正压除尘并设火花探测消除设施。除尘器风机房内灯为普通照明灯具,门为普通的钢制门直通室外。除尘器下方设有塑料袋用于收集粉尘,无锁气卸灰装置。A公司现场粉尘及除尘器粉尘每天清理一次;打印设备及配套除尘系统在氩气保护下运行,经查,未设置氧气探测报警系统。
  2023年5月底,A公司设备经理将HBDE500型金属激光打印机的打印耗材由不锈钢粉末更换为标识为ZYHL-2的铝合金粉末(铝含量87%,镁含量9%,硅含量1.5%),未开展变更,也没有组织相应的培训。
  2023年8月3日,设备完成工件的打印,滤芯达到使用时长,需要更换中效净化器滤芯,A公司项目负责人打电话通知B公司派人协助开展粉尘清扫工作,A与B公司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协议中明确由B公司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8月4日,A公司单某某和设备操作工艺员易某某将备用滤芯运至现场。单某某和易某某先后到设备背部操作控制面板,对滤筒除尘器内的滤芯加水湿化。
【问题】
1.根据《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辨识A公司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A公司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有:
(1)除尘器下方设有塑料袋用于收集粉尘不符合,未设锁气卸灰装置。
(2)A与B公司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协议中明确由B公司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
(3)不锈钢粉末更换为铝合金粉末后,采用正压除尘。
(4)打印设备及配套除尘系统在氩气保护下运行,经查,未设置氧气探测报警系统。
【注意】
1)除尘风机房内灯为普通照明灯具,不属于重大隐患。
【解析】除尘器、收尘仓等划分为20区的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的;
2)A公司现场粉尘及除尘器粉尘每天清理一次,不属于重大隐患。
【解析】相关责任人员应当定期清理粉尘并如实记录,确保可能积尘的粉尘作业区域和设备设施全面及时规范清理。粉尘作业区域应当保证每班清理。

单选题 2.最新《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自2023年5月15日起施行。下列关于重大事故隐患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工贸企业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B . 冶金企业煤气生产设施附近的会议室未设置固定式一氧化碳浓度监测报警装置,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C . 机械企业使用水性漆的调漆间未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D . 建材企业玻璃窑炉未设置水冷和风冷保护系统的监测报警装置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说法正确,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或者未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情形。
选项B说法正确,煤气生产、回收净化、加压混合、储存、使用设施附近的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操作室、交接班室、更衣室等6类人员聚集场所,以及可能发生煤气泄漏、积聚的场所和部位未设置固定式一氧化碳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数据未接入24小时有人值守场所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情形。
选项C说法错误,使用非水性漆的调漆间、喷漆室未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通风设施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情形。
选项D说法正确,玻璃窑炉、玻璃锡槽等设备未设置水冷和风冷保护系统的监测报警装置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情形。

简答/论述/问答 3.背景资料
  W公司为水产加工公司,2023年发生氨气泄漏事故,该起事故造成15人死亡,7人重伤,18人轻伤。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510万元。
  W公司使用的氨制冷系统主要由制冷机房(氨罐一座)、冷库、冻结间、加工车间冷却冷冻生产线等使用的制冷设备及其制冷系统管系组成。
  冷库、冻结间、加工车间冷却冷冻生产线的制冷设备主要包括:冷藏库蒸发器、冻结间搁架管、单冻机2组共3台(2台500kg/h、1台800kg/h)、片冰机1台(15t/24h)和工艺冷水箱1台(SE-10型)。
  冻结间设有快速冻结装置,其内作业人员高峰时为17人,因房间规划,未设在单独的作业间内。为节省资金,W厂的包装车间(高峰人数78人),使用液氨直接制冷的空调系统。
  某日8时左右,W公司员工陆续进入加工车间作业。至10时40分,约24人在单冻机生产线区域作业,38人在水产加工整理车间作业。约10时45分,氨压缩机房操作工甲在氨调节站进行热氨融霜作业。
【问题】
1.根据《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简述该企业是否构成重大事故隐患?并列出。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已构成重大事故隐患。
主要存在以下几项重大事故隐患:
(1)冻结间设有快速冻结装置,其内作业人员高峰时为17人,超过9人。
(2)快速冻结装置因房间规划,未设在单独的作业间内。
(3)包装车间(高峰人数78人),使用液氨直接制冷的空调系统。

简答/论述/问答 4.背景资料
  F公司创办于1998年,注册资本5600万元。其核心业务是电镀铝合金轮毂,主要从事铝合金表面处理,表面镀层有铜、镍、铬;对高低档铝合金制品均可进行电镀加工。该企业有员工450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
  2024年8月2日上午7时37分许,A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伤。
  2024年8月2日7时33分37秒左右,A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突然冒起一大股白色烟雾,大约10秒之后烟雾由白色转变为青灰色,并且越来越浓烈;7时35分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7点42分左右,烟雾已经蔓延至整个厂区。随后警方和120急救人员赶到,与一些附近的群众一起,将受伤人员送上救护车。
  爆炸后厂房的四面墙壁完全倒塌,附近设置的办公室严重受损,多名办公人员大面积烧伤。因爆炸会使得粉尘四处冲击,再加上现场情况混乱,二次爆炸极易发生。事件发生后现场被封锁。A公司董事长吴某、总经理林某、经理吴某被刑事拘留。
  2024年8月4日晚,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做出初步判定,并总结出6大原因:
(1)企业厂房为砖混结构,未按要求进行防爆设计和建设,违规双层设计建设生产车间,且建筑防火间距不够。
(2)生产工艺路线过紧过密,2000平方米的车间内布置了29条生产线,300多个工位。
(3)除尘设备没有按规定为每个岗位设计独立的吸尘装置,除尘能力不足。
(4)车间内所有电器设备没有按防爆要求配置。
(5)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不完善、不落实,没有按规定每班按时清理积尘,造成粉尘聚集超标。
(6)没有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没有按规定配备阻燃、防静电劳保用品;违反劳动法规,超时组织作业。
【问题】
1.根据《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判定F公司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并说明原因。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有:
(1)企业厂房为砖混结构,未按要求进行防爆设计和建设,违规双层设计建设生产车间,且建筑防火间距不够。
原因: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2)车间内所有电器设备没有按防爆要求配置。
原因:除尘器、收尘仓等划分为20区的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3)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不完善、不落实,没有按规定每班按时清理积尘,造成粉尘聚集超标。
原因:未落实粉尘清理制度,造成作业现场积尘严重的,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补充扩展】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者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内设有员工宿舍、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等人员聚集场所的。
说明:“粉尘爆炸危险场所”是指存在可燃性粉尘和气态氧化剂(主要是空气)的场所。
判定情形:
(1)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砖混、砖木、砖拱等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
(2)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内设置了可能存在人员聚集的员工宿舍、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等。
(二)不同类别的可燃性粉尘、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或者不同建(构)筑物、不同防火分区共用一套除尘系统、除尘系统互联互通的。
说明:“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判定情形:
(1)混合后可能发生加剧爆炸危险反应的不同类别粉尘共用一套除尘系统。
(2)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含蒸气)共用一套除尘系统。
(3)两栋或者两栋以上独立的建(构)筑物内产尘点共用一套除尘系统。
(4)同一建(构)筑物不同防火分区的产尘点共用一套除尘系统。
(5)不同建构筑物、不同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通过除尘管道、出风管、风机相联通。
注:木制品加工企业用于除尘,带有刮板功能的方形管道视为除尘风管。
除外情形:
(1)因生产工艺原因,同一部位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性气体共生、伴生。
(2)工贸企业中因谷物磨制、淀粉和饲料加工等生产工艺需要,除尘系统纵向跨越不同防火分区但按工艺流程独立设置的。
(3)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设置了锁气卸灰装置通过输灰管道互相联通的。
(4)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风机后共用一个排气烟囱的。
(三)干式除尘系统未采取泄爆、惰化、抑爆等任一种爆炸防控措施的。
说明:“干式除尘系统”是指采用袋式除尘器或者旋风除尘器的干式除尘系统。
判定情形
(1)干式除尘系统除尘器箱体未采取泄爆、惰化、抑爆等任一种控爆措施。
(2)干式除尘系统仅采用观察窗、清扫孔、检修孔作为泄爆措施。
(3)干式除尘系统采取气体惰化措施时,未采取氧含量在线监测报警措施。
(4)干式除尘系统采取抑爆措施时,抑爆装置所使用的抑爆剂不适用于所处理的粉尘。
除外情形:
(1)设置在生产设备设施本体上的除尘装置。
(2)喷砂机、抛丸机、静电喷涂工艺专门用于固、气分离,收集喷砂、钢丸、静电喷涂粉的旋风除尘器。
(3)已采取控爆措施的两级及以上干式除尘系统,用于收集较大颗粒粉尘的一级旋风除尘器。
(四)铝镁等金属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除尘方式,或者其他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时,未采取火花探测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的。
判定情形:
(1)铝、镁、锌、钛等金属或者金属合金产生的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除尘方式。
(2)其他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时,未在风机与除尘器箱体之间采取火花探测及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
(五)除尘系统采用重力沉降室除尘,或者采用干式巷道式构筑物作为除尘风道的。
说明:“重力沉降室”是指粉尘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而被分离的一种惯性除尘器。
判定情形:
(1)除尘系统采用重力沉降室除尘。
(2)除尘系统采用砖混或者混凝土砌筑的干式巷道作为除尘风道。
除外情形:纺织企业采用的除尘地沟。
(六)铝镁等金属粉尘、木质粉尘的干式除尘系统未设置锁气卸灰装置的。
说明:“锁气卸灰装置”是指安装在除尘器的灰仓底部,给除尘器排灰的设备。应用较多的锁气卸灰装置有星型卸灰阀、双层闸板阀等。
判定情形:
(1)铝、镁、锌、钛等金属或者金属合金产生的可燃性粉尘干式除尘系统未设置锁气卸灰装置。
(2)木质粉尘干式除尘系统未设置锁气卸灰装置。
(七)除尘器、收尘仓等划分为20区的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的。
说明:“20区”是指爆炸性粉尘环境持续、长期或者频繁出现的区域。
判定情形:
(1)被划分为20区的除尘器、收尘仓等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内未采用适用的粉尘防爆型电气设备。
(2)20区防爆电气线路安装不符合防爆要求。
(八)粉碎、研磨、造粒等易产生机械点燃源的工艺设备前,未设置铁、石等杂物去除装置,或者木制品加工企业与砂光机连接的风管未设置火花探测消除装置的。
说明:杂物去除装置主要有永磁铁、永磁筒、电磁铁、筛网、气动分离器、去石机、去石筛、风选机等。
判定情形:
(1)粉碎、研磨、造粒等易产生机械点燃源的工艺设备前,未设置铁、石等杂物去除装置。
(2)木制品加工企业与砂光机连接的风管未设置火花探测消除装置。
注:火花探测消除装置应安装在与砂光机连接的除尘器主进风管,或者安装在与每台砂光机连接的支风管。
(九)遇湿自燃金属粉尘收集、堆放、储存场所未采取通风等防止氢气积聚措施,或者干式收集、堆放、储存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措施的。
判定情形:
(1)铝粉、镁粉、铝镁合金粉等遇湿自燃金属粉尘收集、堆放、储存场所未采取通风等防止氢气积聚措施。
(2)铝粉、镁粉、铝镁合金粉等遇湿自燃金属粉尘收集、堆放、储存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措施。
(十)未落实粉尘清理制度,造成作业现场积尘严重的。
判定情形:未制定粉尘清理制度,或者未按照清理制度要求及时清理粉尘,造成作业现场积尘严重。

简答/论述/问答 5.背景资料
  B公司是位于H市Q工业园区的轨道装备制作企业,占地面积10万m2。建筑面积4万m2,现有员工420人,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B公司于2021年在厂区北侧新建一个2万m2的结构性涂装车间,涂装车间废水经过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调漆室、底漆室、面漆室、1烘干室和2烘干室内分别装有可燃气体报警器和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
  2022年12月10日,因面漆室可燃气体报警器故障,临时把调漆室可燃气体报警器拆下安装到面漆室。
  2022年12月16日,底漆室和1烘干室废气排放系统故障,B公司随即委托C公司对废气排放系统进行维修改造,12月20日上午,C公司维修人员甲、乙、丙三人进入B公司开展维修作业,当天14时,Q工业园区安全科对B公司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B公司的高压电工甲电工证过期,B公司未对污水处理站等有限空间进行辨识并建立台账,B公司未与C公司签订安全管理协议,B公司未对C公司的维修改造过程进行监督检查,C公司维修人员乙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Q工业园区安全科认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要求立即停产整顿。
【问题】
1.根据《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辨识B公司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B公司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有:
①面漆室可燃气体报警器故障,临时把调漆室可燃气体报警器拆下安装到面漆室。
②B公司的高压电工甲电工证过期。
③B公司未与C公司签订安全管理协议。
④B公司未对C公司的工作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补充扩展】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或者未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的
判定情形:
(1)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企业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承租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2)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企业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承包合同、承租合同中,免除或者转嫁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义务。
(3)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企业未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协议、合同中的要求,定期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进行安全检查,或者发现安全问题未督促整改。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的
判定情形:
(1)企业使用未取得相应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
(2)企业使用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
(3)企业使用特种作业操作证已过有效期或者到期未复审的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
(三)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判定情形: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职之日起6个月后,未经相应的应急管理部门考核合格。

大咖讲解: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

李天宇
注册安全工程师
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河北大学硕士毕业。注册化工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一级消防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曾就职于大型研究设计院,担任项目主管并负责项目安全专篇设计及校审核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熟悉过程化设计、生产、检修维护中的安全隐患及应急预案。
查看老师课程
王培山
注册安全工程师
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注册一级消防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多年从事消防、安全考试培训。
查看老师课程
江慧
注册安全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查看老师课程
相关知识点推荐
高频

重大事故隐患的报告与治理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

1.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 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 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二、事故上报的时限和部门

1、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2、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h 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有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3、应急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h

4、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三、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性质;

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四、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救援措施:

(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事故。

(2)迅速控制危险源,组织抢救遇险人员;

(3)根据事故危害程度,组织现场人员撤离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

(4)及时通知可能到事故影响的单位和人员;

(5)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危害扩大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6)根据需要请求邻近的应急救援队伍参加救援,并向参加救援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信息和处置方法;

(7)维护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和相关证据;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急救援措施。

五、事故责任认定

1.责任事故,是指由于人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存在主观失误或过错的行为,致使本不该发生的而发生的事故。考试均为责任事故

六、事故调查组由属地的下列政府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

(1)人民政府。

(2)应急管理部门。

(3)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4)公安机关。

(5)工会。

(6)有关专家(技术人员)

七、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分析分为: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

2、间接原因分析包括:

1)技术设计上的缺陷;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安全机构设置不合理或未设置;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错误或检查不到位;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操作规程未严格执行;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8) 安全投入不足

9)未执行安全奖惩要求

10)员工安全意识不足

11)应急预案不完善或未建立;未进行应急演练

12)现场管理混乱

13)风险辨识不到位

14)其他。

八、伤亡事故经济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 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2、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

3.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 1 ) 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 2 ) 善后处理费用,包括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 3 ) 财产损失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4 .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 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2) 工作损失价值。 

(3) 资源损失价值。 

(4) 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5) 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6) 其他损失费用。

高频

安全隐患的辨识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添加安全工程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师资团队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