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近几年,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建筑业从业人员数达到2778.9万人,全国每100人中有2人从事建筑业,每100名职工中有22名职工从事建筑业。建筑行业队伍庞大,可见一斑。与建筑市场容量相比,建筑队伍总量已经严重过剩。
另一方面,从建筑队伍构成来看,1998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90926家,其中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集体建筑企业26972家、乡镇建筑企业45292家,分别占10.40%、29.66%、49.81%。乡镇建筑队伍基本上占了整个建筑企业的一半,队伍结构严重失衡。
更严重的是,国家政策导向形成了建筑业是农村安排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几乎没有行业准入门槛,导致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也大量组建建筑队伍或参加分包工程,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还在急剧膨胀中,其整体素质较低。这种“僧多粥少”的供需关系,必然导致极为不规范的竞争局面。
(5)建筑企业竞争力薄弱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国内建筑企业,目前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的水平,具体表现在:
——竞争动力不足,习惯于寻找保护,竞争意识淡薄;
——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模式落后;
——技术应用层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
——国际经营承包经验欠缺,相应人才不足。
2.2 国外建筑企业的优势
建筑业是地域性较强的产业,即使来自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公司在中国开展工程承包时,仍然会成本高、人际资源薄弱、法律不熟悉等弱势。但是通过多年来境外建筑公司在中国承包工程的特点来看,仍然具有许多优势,因而占据了一些市场。
其主要优势有:
(1)在管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风险大、投资规模大、工程复杂的项目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严格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2)融资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帮助业主融资的能力。
(3)本身资金雄厚,可通过BOT等多种方式承包项目。外国承包商凭借先进的管理模式、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强大的融资能力,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等大项目上,显示出强大优势。
(4)与国际上的一些业主,比如大型制造商,有比较固定的合作关系。在一些涉及生产技术秘密的项目上,被业主选为特定的承包商。
(5)在许多领域仍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6)人才使用机制合理,工资待遇高,吸引了大批国内人才。
例如,德国的菲利浦霍尔兹曼公司是德国的建筑公司,也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承包商。在1999年该公司发生危机时德国总理亲自出面为其化解,可见其影响之大。目前,凭他的实力、信誉和规模,在人员、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很多德国公司在中国的工程项目,几乎都被霍尔兹曼公司承接。
3.加入WTO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
据建设部综合财务司负责同志介绍,我国建设领域加入WTO谈判的主要内容是房地产、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和规划等方面。
建设领域的谈判是属于服务贸易领域的谈判,主要是建设领域各行业的市场准人,以及给予进入中国建设领域各行业的外国企业以国民待遇等问题。建设部已对建设领域各行业市场开放的程度和时间表对外作出了承诺,已为美国所接受。
加入WTO对中国建设事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市场的开放,在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诸多行业因外国投资人会给我们带来急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在建筑施工、设计、监理、房地产评估、物业管理等行业,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水平的外国企业,也会对国内的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3.1 入世对中国建筑业的正面影响
1.入世将直接刺激建设投资的增长,为建筑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今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将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能源、电力、水利、公路桥梁、机场、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将继续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国外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国内建筑市场向国外公司开放,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公司来中国投资,也可以更多地吸引国际多事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而这些资金正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所必须的。特别是在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环保、住宅建设等方面。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入世以后中国建设投资将出现以下趋势:
(1)由于贸易限制和行业壁垒的减少,国外企业会加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利用中国资源优势,从直接进口转向在中国直接生产,在中国投资办厂。
(2)入世后,中国将面临与国际接轨的挑战,为了进一步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改善投资环境,国家会花大力气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运输、电信和市政建设就得到大力发展。
(3)中国主要城市的经济活动将趋于频繁,这将首先刺激对外销房、办公楼等非住宅类房屋的需求。从写字楼市场看,随着进出口业务的大量增加以及在华投资业务的加大,一些主要城市的办公物业需求将明显增加,这使得国内各地不景气的写字楼市场有望回暖。
(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稳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将全面好转,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国内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外金融服务机构的进入,新的贷款方式和消费方式将促使一批人去追求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住宅的需求会增加,质量要求会提高,国内和国外的开发商和资金会进入到到住宅业。
(5)由于需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基本投资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投资渠道加大,各种融资方式将被广泛采用于基本建设,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相结合,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相结合,各种形式的组合将使项目融资总金额增加,形式更加复杂。
2.促进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加入WTO,势必要遵守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逐步自由化原则等基本原则。中国一些保护国内企业的地方规定也将逐步废止(如:外国承包商不能独立承包工程,需与中方企业合资、合作,共同承包工程)。
外国承包商的加入,将使得本已经僧多粥少的中国建筑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的建筑企业面临一个残酷的“阵痛期”。
随着国际资本进入速度的加快,国内生产要素市场将与国际市场接轨,迫使国内建筑企业不得不直接面对严峻形势。国际资本凭借资金、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国内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促进中国建筑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迫使企业提高竞争力。
一部分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国际承包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淘汰和优化组合向专业承包企业发展。
这有利于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能带来管理和技术的革命
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国外的大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主要表现在管理和技术上。加入WTO无疑会加速中国企业向智力、技术、资金方向转化的进程。
中国的建筑业企业目前普遍利润低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太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效率低。
日本每个建筑公司平均只9.8人,美国3.8人,英国 10.3人,法国4.8人,中国全民建筑企业平均有1366人,集体企业499人,农村建筑队16人,总平均每个企业有27人,规模偏大。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于融资、管理和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新技术项目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BOT(建造 -经营-转让)、BOOT、PFI (Private-Finance-Initiation)、DPC(Design-Purchase-Construction设计-采购-施工)项目越来越多,而中国企业受技术装备、融资能力的影响,很难接到这样的项目。为了迎接WTO的冲击,中国建筑业也必将从根本上转变其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取得在管理和技术上的进步。
4.有利于增加建筑业的就业机会和降低建筑成本
目前,企业效益差、下岗工人多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建筑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进来的将是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工程施工方法和优良的服务,但是不可能把施工队伍也带进来。因而对于中国的施工企业来说,建筑业市场开放后,外资投入增加,市场规模将扩大,这就意味着企业将有更多的工程要作,从而带动就业的增加。
自1992年以来,中国已经5次大规模自主降低关税,而入世后,中国将更一步削减进口关税,对国内一些建筑企业来说,目前一些中高档建材和专用机电设备还需进口,如果关税降低,也就使得房屋的建造成本相应降低,同时如果材质和设备质量提了,也会带动工程质量的提高,这对国内建筑业的好处是明显的。
5.有利于促进中国建筑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
中国的基本建设及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国家建筑管理体制、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设计等管理体制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均还没有很好地完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建筑市场各方行为主体未形成相互协作的健康运行体系。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完善的市场法律和法规。
而WTO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法制建设和法律的透明度。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需要承担的义务首先就是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
3.2入世对中国建筑业的负面影响
在国内市场方面,入世将使得中国建筑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部分政策优势减弱,市场份额减小。
国际资本的冲击,将引起建筑企业资源的整合重组,国内建筑市场将产生强烈动荡。
中国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未按照国民惯例建立以工程咨询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体制,国内外市场长期隔离,不了解国际竞争规则,缺乏与国际大承包商在同一环境竞争的经验。特别是在建筑企业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发展潜力上,中国的建筑企业更是难以与国外大企业进行抗衡。
过去,中国建筑市场的不规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批中国企业。入世后,由于前面分析的国内外企业的差距,将使得中国企业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一批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而外资建筑企业在中国建筑市场的份额将大幅度提升。
在国际市场方面,入世对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的成本优势消失,而劣势更加凸现。
中国正式加入WTO后,能获取公平参与东道国政府和私人机构投资项目,使中国的国际建筑工程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市场上机会逐步增多。但是中国公司在国外的工程承包、设计咨询和劳务使用中,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刻了解,在决策等问题上不够成熟,经常会出现如国内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缺乏长远的国际发展目标和规划等痼疾。
虽然目前在工程建筑上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廉价,短期看中国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会比较大,但从长期看,入世的资源配置效应会增高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使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下降。一旦成本低廉的优势被均化,中国的建筑业的发展仍然保留低水平和靠价廉赢得竞争的心态,就很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取入世后应得的份额。
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大型外资项目上已经体现出这一问题,当为数很少的外国工程管理人员在依靠技术和管理赚取高额利润时,作为施工分包或劳务分包的国内的大建筑公司还在为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压低其他国内分包企业费用而取得的利润沾沾自喜。
3.3 结 论
入世对中国建筑市场将产生强烈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将带来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市场行为的规范。
同时,由于市场结构的改变和新的机会增加,建筑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将变的十分频繁,通过多种形式资源组合来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优的市场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企业由于适应市场,具有竞争力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一部分企业由于固守陈规,不进行变革,将逐渐失去竞争力,被淘汰出市场。
中国建筑业应对WTO,关键是在认清中国建筑业的劣势,找出与国外建筑业的差距的基础之上,根据入世对中国建筑业的深刻影响寻找相应的对策。
三、对 策
一对策,加快改革步伐:
——建筑业市场体制的改革
——建筑企业所有制体制的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公司制、合伙制、股份合作制)
法人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筑企业组织与运作机制改革
组织结构的调整
管理体系
控制结构
用人机制
具体对策11条
来源:考试大-建筑工程类考试
责编:ljwzmznd 纠错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