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考试大 >> 建筑工程 >> 建筑周边 >> 结构设计 >> 文章内容

北岭地震和贩神地震后美日钢框架节点设计的改进

来源:考试大  2010年12月27日   【考试大——我选择,我喜欢

  5 .美、日节点构造的比较、根据美、日钢框架梁-柱节点构造及震后的改进情况,可以看到下列差异:

  1)美国认为梁端不能产生塑性变形,采取了将塑性铰外移的基本对策,提出将节点局部加强或将梁局部削弱的方法,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因削弱梁截面的方法省工、效果好,已在某些工程中采用。但日本却没有采用将塑性铰外移的方法,而是采取在原构造的基础上消除裂缝的病灶的方法。

  2)两国都注意到了梁翼缘坡口焊缝的焊接衬板边缘存在的缺口效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北岭地震和神地震后都采取了相应对策。美国SAC建议,下翼缘焊缝的衬板宜割除,然后清根补焊;考虑上翼缘焊缝缺陷一般较少,受力条件较有利以及费用等原因,可对衬边缘用焊缝封闭。而日本则对H型钢梁和焊接组合梁(包括梁先焊好和梁与衬板时装配两种情况)以及节点为柱贯通型或梁贯通型时衬板的设置,作了详细规定。

  3)美国在梁腹板端部衬板通过处采用矩形切角(端部呈半圆形),而不象日本采用圆弧形切角,由于腹板受弯矩较大时将连接板与腹板焊接,从有关震害情况报导看,没有发现这种形式的切角引发多少裂缝。日本为消除梁端扇形切角端部的应力集中,作出一系列规定,包括不作扇形切角、梁腹板用直线切剖不设扇形切角的方法以及允许采用不同形式的切角等,如在与梁翼缘连接处将曲率半径变小和采用类似美国采用的切角形式。

  4)美日两国都规定,节点按翼缘连接受弯矩和腹板连接受剪力的要求设计。美国附加规定了当梁翼缘的受弯承载力小于截面受弯承载力的70%或梁腹板受弯承载力大于截面受弯承载力的30%时,在柱连接板角部应将梁腹板与连接板焊接。日本过去在梁端混合连接中,采用弯矩由翼缘连接承受,剪力由腹板连接承受的设计方法,螺栓一般配置一列。在94年的文献[5]中指出,“现在该处的连接必需满足保有耐力连接的条件,考虑腹板高强螺栓连接也要部分地承受弯矩,要求布置2列到3列,与以前的连接相比,抗弯承载力储备提高了,这是结构设计上的一个特点。”这些都是北岭和阪神地震前的情况,震后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北岭地震后,美国建议将梁腹板直接与柱焊接或与连接板焊接,以便减小梁翼缘焊缝处的焊缝应力,日本则尚无此规定。

  5)与梁翼缘对应位置的柱加劲肋(美国叫做连续板),日本一贯规定应比对应的梁翼缘厚度大一级,认为这是关键部位,为此多用一点材料是很值得的。美国过去根据传递梁翼缘压力的需要确定,考虑一部分内力由柱腹板直接传递,加劲肋厚度显著小于梁翼缘厚度。而且曾有一些设计规定,例如可取厚度等于梁翼缘厚度的一半。有的文献认为,太厚了可能产生较大残余应力,用试验确定。北岭地震中,有些加劲肋屈曲了,有的学者己提出改为与梁翼缘等厚的建议。

  6)美国强调焊缝冲击韧性的重要性,规定了节点翼缘焊缝的冲击韧性指标,严格焊接工艺的探伤要求。日本一贯重视焊接质量,还没有看到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规定。

  7)美国认为,钢材屈服点高出标准值较多是钢框架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许在美国特别突出。美国钢材屈服点超过标准值很多,过去就有报导,如低碳钢A36的屈服强度可高达48ksi,抗拉强度可高达701Csi,它使连接实际要求的承载力大大提高,当按设计不能满足时,就要出现破坏。根据美国型钢生产商研究会所作调查和建议,AISC于97年规定将框架连接计算中的强度增大系数由过去的1.2提高到1.5(对A36)和1.3(对A572),其它钢号仍保留1.2,强柱弱梁条件式中柱的抗弯承载力也作了相应提高。

来源:考试大-建筑工程类考试

责编:wql 纠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网友跟贴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跟贴共0
笔 名 :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考试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