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题 案例分析题 (每题24分,共5题,共120分)
31、某公司承建一项管道工程,长度350m,管径2.4m,管道为钢筋混凝土管,采用土压平衡式顶管机,配备200t×4干斤顶,单向顶进方式。根据现场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了工作井位置。工作井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邻近新建管位既有建筑和其它管线不在拆迁范围。管道顶进纵剖面如图2所示。

在项目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制定了以下措施:
(1)为解决顶距长、阻力大带来的顶进困难,拟更换较大顶力的千斤顶施加更大顶力;
(2)为防止顶进过程遇软弱土层时管节漂移,加强管道轴线测量,及时调整顶管机的机头方向;
(3)在顶进过程中当管线偏移量达到允许偏差值时,应进行纠偏;
(4)在顶进过程中应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该施工组织设计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未通过。单位技术负责人针对措施中的前三项措施提出修改意见。
问题
1.写出图中A、B的名称。
2.工作井的井位宜布置在上游还是下游?写出原因。
3.写出顶进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需监测的内容。
4.修改项目部制定的三项技术措施中不正确之处。
第一问;
A润滑注浆系统,B导轨
第二问;
2-1.工作井宜布置在下游,从下游往上游顶。
2-2. 原因;1、可以避免工作井的积水倒灌至顶管机工作面。2、方便顺坡出土排水。 规范依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2.1; 工作井的结构必须满足井支护以及顶管(顶进工作井)、盾构(始发工作井)推进后座力作用等施工要求,其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4 顶管单向顶进时宜设在下游一侧。
第三问;
地面以上应监测地面沉降和地面建筑物的沉降、位移和损坏。地面以下应监测在顶管扰动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各种地下管线的沉降、水平位移及漏水、漏气。
第四问;
措施(1)做法不正确,应当采用中间接力泵站(中继间)的方式,来解决顶距长、阻力大带来的顶进困难。 措施(2)错误,为防止顶进过程遇软弱土层时管节漂移,应将前3-5节管体与顶管工具管联成一体,严格控制管道线形 措施(3)错误;应当每顶进一管节,根据顶进管线偏差,采取纠偏措施。
32、(背景资料有缺失)
项目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和《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编制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明确如下事项:
(1)将钢箱梁制作加工的工序划分为①钢材矫正;②加工切割:③矫正、制孔及边缘加工;④放样画线;⑤组装与焊接;⑥工厂涂装:⑦构件变形矫正;8试拼装。同时,编制了钢箱梁制作加工工艺流程:①钢材矫正→④放样画线→②加工切割→A→B→C→D→⑥工厂涂装。
(2)钢箱梁从跨中分两节段在钢构厂制作完成后,通过公路运输至现场。安装时,在钢箱梁跨中分段位置处的车行道路面上设置构造物E,如图4所示。

问题:
1、甲乙可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合作,乙单位应具备什么条件?
2、写出钢梁制作加工工艺流程A、B、C、D的名称(用序号表示)
3、写出构造物E的名称及作用。
4、从受力角度写出构造物E应满足的要求
5、本工程涉及到的危大工程可能有哪些。
6、本工程中钢梁安装最适宜的方法。
第一问;
条件不足
第二问;
A-③矫正、制孔及边缘加工,B-⑤组装与焊接,C-⑦构件变形矫正,D-8试拼装
第三问;
E临时钢支墩,为保证吊装时标高的正确性和钢梁安装时的稳定性。
第四问;
地基承载力满足承受上部荷载后不发生沉陷。强度、刚度和变形应满足梁 段制作要求,承受荷载后不发生变形、倾覆、杆件断裂。
第五问;
起重吊装,钢结构安装,
第六问;
本项目钢梁单片长约14米,适宜采用分块吊装就位,整体焊接成型
33、项目部编制了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了专家论证,专家论证意见为“修改后通过”。项目部立即开始基坑放坡开挖,采用管井降水,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基坑垫层以下 0.5m,确保基坑无水作业。
施工管理人员对蓄水池的钢筋、混凝土的数量进行了计算,制定了材料使用计划。试验人员按照每100m³混凝土为一个验收批留置一组抗压试块,每500m³混凝土为一个验收批留置一组抗渗试块的要求进行了试块制作。
侧壁施工时,模板采用一次安装到顶,分层预留浇筑窗口的施工方法,窗口的层高为2.5m,水平净距为3m。安装每层窗口模板的时间不超过前一层混凝土的终凝时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结构进行了 7d 养护。
池体结构施工完成后,项目部组织了水池满水试验。试验流程为:试验准备→A→水池内水位观测→ B→整理试验结论。


问题:
1、基坑降水的作用是什么?
2、列式计算基坑开挖深度,写出需要专家论证的理由,专家至少需要几名,论证结果“修改后通过直接实施是否正确?
3、列式计算1#块底板混凝土浇筑方量(保留2位小数),根据计算结果应分别预留多少组抗压和抗渗试块?
4、改正窗口层高、净距、每层窗口安装时间及混凝土养护的错误之处。
5、写出满水试验流程中A、B的名称。
第一问;
疏干施工作业面,保障施工作业正常精选;降低坑底的承压水水头;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增加边坡和基坑的稳定性;加速土体固结,加固地基。
第二问;
8.6-1.5+0.1=7.2米 本项目基坑开挖深度7.2米,超过5米的深基坑,按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要求,应在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论证。 专家至少需要5名. 修改后通过直接实施,做法不正确;专项施工方案经论证需修改后通过的,施工单位应当根据论证报告修改完善后,重新履行审批程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并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加盖执业印章)。
第三问;
1#面积;49.5×24.5=1212.75m²、1212.75×0.6=727.65m³ 抗压试块;727.65÷100=7.28,向上取整等于8 抗渗试块;727.65÷500=1.46,向上取整等于2
第四问;
窗口层高不超过3.0米,净距为1.5米,,窗口模板安装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第五问;
A水池注水,B蒸发量测定
34、(背景资料有缺失)
项目部安排中段石灰土底基层的摊铺工作在11月2日开始,当天气预报最高温度为5℃。项目部对施工班组提出了保工期要求,在剩余时间内要求做到完成进度计划,采取保证石灰土底基层质量控制的措施有:提高掺灰量,控制好虚铺厚度,石灰土应当天碾压成活,横向接缝应尽量减少,碾压时采用先轻型,后重型压路机碾压。
为保证按工期交工,项目部将平石、路缘石安砌项目经建设单位批准分包给了乙公司。乙公司编制了施工方案并履行审批手续后,立即组织了施工。
竣工两个月后,发现在该路中段,后期施工的路面出现多条间隔 30~40m的横向贯穿裂缝。
问题:
1、补充项目部关于石灰土底基层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甲公司的分包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乙公司立即组织了施工是否妥当?说明理由。
3、路面出现横向贯穿裂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问;
石灰剂量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增加0.5%,当原材料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调试灰土配合比。出场石灰土的含水量应根据当时天气情况综合考虑,对石灰土的含水量、灰剂量进行及时监控。 控制好虚铺厚度,摊铺虚铺系数经试验确定。 铺好的石灰土应当天碾压成活,碾压原则上以“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先低后高”为宜。
第二问;
2-1.甲公司分包做法正确。
2-2.根据有关规定;专业工程分包除在施工总承包合同中有约定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甲在建设单位批准后,进行分包,程序合规。 乙公司立即组织施工做法不妥当,正式施工前,应当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健全施工队伍,核对设计图纸,熟悉有关资料。做好材料需要量计划和货源安排。
第三问;
混合料生产过程中,配比控制不准,石灰剂量过大,导致基层刚性增大,发生断裂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