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玉之石
可以借鉴的经验并不缺乏。“在香港,我们不是把施工企业分成不同等级,而是按照不同建筑类型划分,比如地铁、隧道、桥梁、港口等等,不同种类的工程都有资格要求,这样来分更加专业。业主在选择施工企业的时候,主要看他做过多少同种类的工程,有多少经验,而不是看他拿到几级资质。”AECOM茂盛亚洲首席运营总裁陈剑虹说。
香港的每一个种类的工程在政府都有相应的合格承建商名单,同时这些承建商的级别也完全公开。对于政府工程和公共工程来说,承建商分为两大类,一般类和专业类。一般类又分为五类:建筑、道路及渠务、地盘整理、海港、水务,五类中每一类又分为ABC三个牌照或BC两个牌照。以道路及渠务为例,A牌的企业不能做超过2000万港元的工程,B牌的企业只能承接2000万到5000万港元的工程,C牌则只能承接5000万港元以上的。
“资质管理设下限是为了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防止中小企业被国内外的大企业吞并,”原香港土木工程署署长刘正光承认。成熟的建筑市场使香港的建筑企业呈现出一个漂亮的金字塔形分布,倘若中小企业被大量吞并,那么市场势必会出现垄断。因此,有时为了保护中小企业,他们甚至将能够分割的大工程分割成很多小块以交给中小企业。同时,虽然资质管理只是香港政府工程的行为,但是,这种资质对于社会私人承包项目同样有深刻的影响。在香港屋宇署注册的建筑企业如果不拥有资质,那么除了不能承接政府工程外,社会上的私人投资项目往往也很难承接到,因为私人业主非常认可政府的资质管理制度。为了鼓励中小企业成长,A牌的企业承接到2、3个2000万的工程,再增加一些人才和机械就可以升至B牌,依次向上类推。
而在日本,它的建筑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公司垄断特点突出。二是日本黑社会对建筑业渗透很深。日本的建筑企业划分为大型、大中型、中型、小型四个层次,企业资质管理共有28类。特大型企业只占行业总数的1‰,大型企业占0.7%左右,中型企业占1.3%,小型企业占90%。并且,大公司们各具优势,与政界联系密切。日本建筑业素有“政治的鹿岛”、“技术的清水”、“能力的大成”等说法(鹿岛、清水、大成为三家著名建筑大企业)。建筑业为政治家提供政治献金,政治家则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企业承揽大项目施加影响。56万多家日本建筑企业被划分为A~E五个等级(其中A级建筑企业只有10~20家,他们承建的工程往往是大型项目,这些项目的业主要么是政府,要么是经营不动产业的“巨鳄”),同样是为了保护中小企业,防止垄断扩大蔓延。
形势所迫
问题是,我国能够简单照搬它们的模式吗?这首先要从国情出发,日本的建筑从业者只有660多万人,平均每个企业只有10几个人。前50家大企业的施工规模占全行业的25%。而我国公布的建筑从业者数据是3800多万人,实际的人数很可能还更多,这就意味着,至少每3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从事建筑行业,而平均每个建筑企业有300多人。在13万多家中国建筑企业中,仅进入世界500强的三家企业(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2005年的年产值之和就占了当年全国建筑业年产值的10%。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粗略得出的结论是:
一、 中国的建筑企业的运营效率比国外同行低。美国《财富》杂志也通过对2006年度世界企业500强中的11家建筑企业做的对比中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工程建筑企业平均员工人数是其他八家企业的3.5倍,平均人均年产值仅为其他八家企业的10%。人均利润额不到平均水平的3%。
二、大型或特大型企业规模普遍太小。就2000年全球前225家企业经营额排行榜中各国企业的平均经营额比较,日本是我国的近三倍。企业平均人数的比较却是一个相反的结果:美、日进入全球前225位建筑企业平均人数为100人,而我国进入全球前225位建筑的平均人数为2000人,是美、日企业人数的20倍。
三、 建筑业集中度过低。有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共有9.6万户建筑企业,施工面积18.8亿平方米,平均每户企业施工规模仅为1.95万平方米,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仅为4.5%,不仅低于国际发达国家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也低于国内同期汽车、冶金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日本各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均在60%以上,美国汽车业高达97%。产业集中度过低,一方面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造成大量企业为同一工程过度竞争。
四、我国的建筑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日本建筑业拥有大量的小型化、专业化建筑企业,只有少数大型建筑总承包企业,相互之间是市场分包关系。而我国则恰恰相反,行业内大型、特大型企业的数量过多,小型企业比例偏低,行业内大、小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同层次、或相邻层次间企业竞争激烈。
大中小企业都在相同的平台上,以相同的组织形式、相似的管理方式、相近的生产水平竞争,仅以价格差异、地区保护和人际关系作为主要区分手段的状况造成了原本就竞争力弱、靠低价格获得项目的小型企业生存状况艰难。如果这类企业能够依靠国内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发展成为专业的劳务分包企业,则也能维持生存。即我们要力图改变中小型企业“小而全”的状况,最终真正将2001年的设想—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承包为依托,以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三层次承包组织体系—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