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二级建造师 > 知识库 > 法规及相关知识

法的形式与效力层级是什么?它们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如何体现?

来源:233网校 2025-07-07 09:18:19
导读:本文详细探讨了法律的形式及其决定因素,解析了法律形式的具体含义及我国法的主要形式。同时,深入剖析了法的效力层级,分析了宪法至上、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等效力规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解释了特殊情况下的适用原则。

法的形式与效力层级是什么?它们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如何体现?

法律的形式,是指法律是如何被创制和其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特征。简单来说,就是“法律是从哪来的”以及“它呈现为什么样”。这不仅反映了法律的来源,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它的规范效力。法律的形式主要包括四层含义:一是由哪个机关创制法律规范,这些机关的性质和级别决定了其创制能力;二是法律规范以什么形式出现,例如是否表现为条文形式;三是法律的效力等级,即哪些法律具有更高权威;四是该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也可以说是它的空间效力。

法律形式是法本质的外在体现,而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催生了各不相同的法律形式。例如习惯法、宗教法、判例法、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惯例、国际条约等都曾是不同历史阶段或地区所采用的主要法律形式。其中,有些法律形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比如规范性法律文件;而另一些形式则较为灵活,比如判例法或者习惯法,但也有着不同的适用背景和地区局限性。

目前在中国,我们的法律制度采用了制定法形式,这是一种通过特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为主要来源的制度。我国法的形式包括七个主要类别:首先是宪法,作为最高层次的法律形式,其次是法律,再次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最后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国际条约。

从具体形式上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是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制定的地方规范;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少数民族区域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规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则分别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权限范围内制定;此外还包括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我国签署参加的国际条约,这些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效力。

接下来我们要理解的是“法的效力层级”这一重要概念。所谓法的效力层级,指的是各种法律形式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当不同法律之间发生冲突时应优先适用哪一类法律的问题。这个机制保证了法律体系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也确保了法律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实施。

效力层级首先强调的是宪法至上,这意味着任何其他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宪法的精神与规定。一旦其他法律法规被认为违宪,就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宣告其无效。第二点是“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是指法律层级高的法律相对于低层级法律具有更高的效力,例如法律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又优于部门规章。第三则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意思是如果某项法律针对特定事项作出了专门规定,那么这项特别法在相关问题上的效力高于普遍适用于类似事项的一般性法律规定。

第四点“新法优于旧法”,也就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对法律适用产生的影响,在没有明确废除旧法的情况下,如出现新法规定不同于旧法的情况,应适用新法内容。第五点提到的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裁定的情况,例如不同级别的法律规定之间可能存在互相抵触的现象,这时需要提交有关机关进行裁决判断。第六则是关于备案审查的内容,即各类法律法规在制定完成后通常需要报上级立法机构进行备案或审查,从而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违规问题。

总之,“法的形式”为我们认识法律的分类提供了基础依据,而“效力层级”则帮助我们处理法律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这两种原则共同发挥作用,保障了法制统一、权威性和有效性。对于立法者而言,理解法律形式和效力关系可以更好地完成立法任务;对于执法司法者来说,则是正确实施法律、避免法律适用偏差的前提;而对于每一位公民和社会成员,了解这些基本知识,也可以更加理性地参与到社会法治建设之中,并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科目: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考点:1.1.2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

相关阅读

添加二级建造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