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社会工作者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相关课程

本视频可免费试听30秒,看完整版请购买课程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社会工作者
授课老师:刘战旗
所属科目: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考点标签: 了解
所属章节: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所属版本:2025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介绍

二、理论依据

社会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是以一系列理论为基础,理论既是社会工作实务的指导,也为工作过程提供方法和技巧。这里主要介绍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对于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涉及较多的知识,与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实务领域联合起来出题,要求根据服务对象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所处成长环境来识别案主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2、系统理论

需要能够运用系统论的视角来统筹分析案主的问题及处境,并能从系统论的视角提供整合性的服务方案。具体知识点要求掌握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形成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3、生态系统理论

需要掌握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分析框架、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核心概念和内容,以及在该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工作切人点。

4、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优势视角或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理论视角。在针对一些救助、残疾人、扶贫等实务领域,特别需要考虑从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作为理论的支撑和切入点。

这四大理论在中级综合能力均有涉及,较此与中级综合能力相关性较强,这也体现着实务的考试不仅体现在实务教材中,也需结合综合能力中的理论。

专题更新时间:2025/08/26 16:54:13
如何理解通用过程模式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

如何理解通用过程模式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

如何理解通用过程模式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
2024-08-06 浏览:62
通用过程模式中的系统理论如何理解?

通用过程模式中的系统理论如何理解?

通用过程模式中的系统理论如何理解?“系统”是指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
2024-08-06 浏览:45
如何理解通用过程模式中的生态系统理论?

如何理解通用过程模式中的生态系统理论?

如何理解通用过程模式中的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分析“人与环境”互动的具体工作框架。包括“栖息地”和“生存空间”两部分。“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存空间”指人在社会中所
2024-08-06 浏览:48
通用过程模式中的优势视角如何理解?

通用过程模式中的优势视角如何理解?

通用过程模式中的优势视角如何理解?优势视角又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强调评估服
2024-08-06 浏览:64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考点试题

简答/论述/问答 1.小雨,男,7岁,3岁时父母因为双方家庭矛盾离异,小雨由母亲抚养。小雨从小目睹了双方家庭争吵的全过程,虽然父母离异时小雨很小,但是双方家庭的互相指责、父母的争吵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所以小雨胆小、内向,并且不爱和同龄小朋友玩耍。小雨的母亲最近下岗了,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小雨的母亲还发现孩子情绪极其不稳定,变化非常大,儿童服务机构决定让社会工作者小赵负责此案例。
问题:
以系统理论基础,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设计简单的工作介入目标。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答案要点】
微观系统是指个人直接进行面对面接触和交往而组成的系统,它对个人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频繁,构成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如小雨的个人系统,包括小雨胆小、内向、情绪起伏大这些及小雨的家庭,父母离异和争吵;
中观系统是个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影响个人直接参与的系统,同时也影响个人在两个或者多个系统之间的转换,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小雨因家庭原因不爱和学校里的小朋友玩耍;
宏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它是维持个人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目前的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的传递范围更广、传递速度更快、传递手段更多样,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依据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社会工作者小赵可考虑将目标设为:
微观层面:1、增强小雨对环境适应能力;2、增强小雨的情绪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中观层面:1、构建小雨社会支持网络;2、改善小雨家庭经济状况
宏观层面:1、推动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建设;2、完成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3、促进儿童权益保护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补充】
针对小雨的目标,对应的介入策略如下:(可以作为专业术语储备)
微观层面:
1、通过促进小雨个人的成长,鼓励小雨与同龄小朋友建立关系,适应新的环境。2、运用创伤治疗和游戏治疗等方法,帮助小雨处理早期心理创伤,改善其情绪调节能力。
中观层面:
1、帮助小雨在学校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使其能够重新融入群体生活中。2、链接就业资源,帮助小雨家庭提高收入,满足生活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宏观层面:
1、通过各个系统的联动,帮助小雨及其家庭发掘各方资源,建立跨系统协作机制,整合教育、医疗、社区等资源,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
2、推动相关政策完善,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沪和支持。
3、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儿童权益保护,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现,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简答/论述/问答 2.案例:
李丽住在北京的老城区,从小身患残疾,据她讲父母将她扔给保姆后基本不闻不问,后来几乎与父母没有什么来往,李丽在讲到自己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听邻居说父母曾来找过她,但她拒绝见面。在与保姆相依为命中进入了婚嫁年龄,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学历和技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29岁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一个农民。丈夫进城后干零工,生活很窘迫,拿低保,但能经常得到社区帮助。李丽与邻居的关系很好,大杂院里邻居亲如一家,彼此照应。李丽夫妇有一个儿子,她全部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很孝顺,“母亲节儿子给我的礼物是帮我洗一大盆衣服!”李丽自豪的和社会工作者说。李丽求助社会工作者是因为她发觉儿子有秘密了,放学不按时回家,好像在谈恋爱,她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儿子很生气,已经有几天不和妈妈说话了,李丽希望社会工作者劝劝儿子不要和那个女孩来往,另外希望帮助儿子补习英语,因为她没有钱送儿子去英语班。
问题:
请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视角对服务对象李丽的个人系统、环境系统及需要进行评估。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答案要点】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不仅是最基本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知识,还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二、服务对象李丽的个人系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整合视角看。
生理方面,李丽从小患有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长期坐轮椅的人生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
心理方面,李丽心里有对父母的怨恨,对原生家庭的失望,育儿理念也有偏差,把人生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对儿子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
社会发展方面,李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缺乏职业技能,但与邻居相处融洽。

三、服务对象的环境系统:
与原生家庭关系疏离,原生家庭没有给予李丽关爱和支持,父母将她扔给保姆后基本不闻不问。丈夫进城后干零工,生活很窘迫,但儿子孝顺。
社区邻里之间友爱互助是很好的支持资源,政府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支持,时常能得到社区的各种支持。

四、服务对象的需要:
从生理方面,李丽需要健康维护,她的儿子需要营养保障;案例中,李丽从小身患残疾,靠轮椅行动。生活很窘迫,拿低保,儿子在读书,没有钱送儿子去英语班。
从心理方面,李丽需要认知调整,需要改变对父母的看法和态度,需要消除对父母的怨恨,需要调整对儿子的认知,理解儿子的需要和感受;案例中,讲到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拒绝与父母见面;把全部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以为儿子在谈恋爱,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让儿子很生气。
从行为方面,李丽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能再去堵在儿子学校的门口。案例中,李丽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儿子很生气,已经有几天不和妈妈说话了。
从人际方面,李丽需要与父母建立连接,恢复正常的亲子关系。案例中,李丽几乎与父母没有什么来往,在讲到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听邻居说父母曾来找过她,但她拒绝见面。
从环境方面,李丽需要增加经济收入,案例中,其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持儿子上英语班需要帮助儿子补习英语;
【提示】此题考点是考察考生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的了解、理解与熟练运用的能力,鼓励考生学习运用人类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三个维度和“个人一环境”两个面向看待服务对象、评估需求与资源及服务介入的理论视角。

简答/论述/问答 3.案例:
杨女士,35岁,因患有尿毒症需要不间断地去医院进行血液透析,费用特别高,杨女士因为生病,又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只能在社区找到一个看门的工作,收入十分微薄。杨女士的丈夫郭先生36岁,一年前在工地干活时受伤,治疗后右手经鉴定为4级残疾,无法继续之前的工作,并且工地也不给予工伤赔偿,郭先生因缺乏其他工作技能,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丝毫的经济收入。他们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需要供养,儿子比较听话,会主动帮家里干活。社区居民也十分热情,杨女士遇到什么麻烦也会尽力协助她。虽然郭先生一家被认定为低保户,每月可以拿到少量的低保金,但对于他们的家庭所需要的来讲远远不够。对此,郭先生已多次向社区居委会请求给予帮助,但是没有任何回应。
问题:
1.请运用优势视角的理论,分析郭先生一家的自身资源。
2.请运用系统理论分析郭先生一家的社会资源。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第一问】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强调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服务对象自我能力的提升。
从优势视角出发,郭先生一家的优势资源主要包括:
(1)杨女士还比较年轻,尚有劳动能力,还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补贴家用。
(2)郭先生尚有年龄优势,虽然认定为四级残疾,但仅右手残疾,可以通过一些康复训练锻炼左手,重新恢复劳动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找到适合的工作,来增加家庭收入。
(3)郭先生上初中的儿子可以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给予他们精神支持。
【第二问】
运用系统理论分析郭先生一家社会资源:
(1)系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资源分为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和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志愿者等提供的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分为两类:一种是群体组织,包括工作单位、各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另一种是社会性资源,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公安局等。
(2)对于郭先生一家来说,其可以利用的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有亲戚朋友的帮助、社区邻里的照顾、社会公益人士的资助等,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有政府发放的低保金、残疾人的补助金、孩子的教育救助、残疾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医疗救助等。
【提示】此题考点涉及优势视角理论、系统理论的知识内容和对服务对象评估的资源视角。助人服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和困扰,自然要评估问题或需要,但同时也必须关注服务对象个人及环境的资源与优势,考生要培养自己对资源与优势的敏感度。

简答/论述/问答 4.王波在纺织厂做技术工人,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就要升为班组长。妻子是某单位的会计,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三年级,一家人的生活很幸福。一个月前,王波所在的工厂发生火灾,王波在逃出来的过程中被机器砸断了双腿。虽然工厂为此赔付了一笔钱,但王波却不能再继续工作了,扣除医药费后,赔偿金所剩无几。失去了家中主要的生活来源,还要负担王波的康复费用,妻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为了能多挣点钱,在周末和下班之余会去做钟点工。女儿虽然年龄还小,但十分懂事,家庭发生了变故后,她不再索要零花钱,学习上更加刻苦。看着辛苦的妻子和懂事的女儿,王波觉得自己是个沉重的负担,特别对不起她们,认为如果自己离开,也许能让她们轻松一些,于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妻子上班、女儿上学后,王波割脉自杀,幸亏被忘带单位钥匙返回家中的妻子及时发现送到医院,因为抢救及时,王波被救了回来。有了这次事情后,妻子不再放心王波一个人在家中,但她还要赚钱养家,不能每天看着丈夫,无奈的她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问题]
1.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来评估王波的情况。
2.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帮助王波一家?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第一问】
优势视角或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它不是孤立地专注于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的荆棘之中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的内在和外在资源。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优势视角是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对王波的情况进行评估:
①环境的优势:王波一家人关系很融洽,妻子努力赚钱养家,女儿乖巧懂事。②个人的优势:王波失去了双腿,但还有健全的上半身和正常的头脑,而且王波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有着丰富工作经验。
【第二问】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强权能模式来帮助王波。王波的问题在于他觉得自己不但帮不了家人,还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对于生活的态度很消极。社会工作者采用增强权能模式,运用优势视角来帮助王波找到自身的优势,改变王波的认识,学会从正面看待问题,帮助他提升自信和自尊,激发他的潜能,链接就业资源,帮助他找到适合残疾人所从事的工作,从而改变他的消极态度,解决其面临的问题。

简答/论述/问答 5.案例:
张亮,男,1 5岁,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从小就不在身边,一直由乡下年迈的奶奶照顾长大。张亮出生可是张家的一大喜事,乐坏了爷爷奶奶,全村人都来道喜,张亮是在全村人的夸赞中长大的。张亮很小就知道孝顺奶奶,放学后经常帮奶奶做家务。张亮个子长得高出同龄孩子,篮球打得比较好,在村里是孩子王,在学校还是班干部。去年奶奶离世后他被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生活。张亮的爸爸做装修,有自己的公司,生意还不错,妈妈在一所大学的食堂打工。张亮和父母的感情并不深厚,父母也曾尝试着关心他,来补偿对孩子多年的情感缺失,但张亮并不愿意理会。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课程跟不上,也感到很不适应,周围的同学经常因为他的口音取笑他,久而久之他就不愿再和同学交流,一个人独来独往,张亮常常感到很孤独,很想念和奶奶一起在乡下的愉快时光。
后来,张亮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开始跟他们混在一起,经常逃课去网吧玩游戏,向父母无节制地要零用钱。对此,他母亲十分焦急和担心,向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梅求助。
问题:
1.结合案例,请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生态系统。
2.结合案例,请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需要。
3.结合案例,请以优势视角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资源与优势。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第一问】
社会工作关注人与环境的调和,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核心概念和内容对本案服务对象张亮做如下分析和评估:
(1)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是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案例中张亮一出生就备受欢迎和喜爱,是在家里人的疼爱、全村人的夸赞和同伴的崇拜和追随中长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家族及村里的社会力量对张亮生命发展阶段的正面影响,但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也是一种遗憾。15岁进入青春期,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熟悉的村庄来到陌生的城市,从爷爷奶奶身边来到父母身边,由“孩子王”“小领袖”变成了被排斥、被嘲笑的对象,支持的环境变成了排斥、歧视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又一个社会力量——不良少年出来对张亮施加影响。
(2)人际关联与能力:能力是指个人与环境交流及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人际关联即每个人都需要且他们也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建构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对人际关联能力与状况的评估是认识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本案中的张亮具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在村子里他是大家拥戴的对象,从幼年生活经验发展出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来城里后的挫折是暂时的,正因为本人较强的能力和以往良好的人际交往经验导致的自我期望值高,才会有后来的失落。
(3)角色: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表现,会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张亮在学校和村里都是领袖角色,爷爷奶奶面前是孝顺的孙子,但在父母面前角色扮演遇到些许障碍。以往的生活经验带给自己对新环境自我角色的高期待与城里现实的遭遇出现反差。
(4)地位与栖息地:栖息地是指个人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是指个人在其所在的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张亮目前经历的两个栖息地及相关的地位形成巨大的反差。
(5)适应力:适应力即指人对环境适应。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适应良好与病态、偏差等问题无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成功交流,而适应不良则是个人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调和的状态。张亮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是个人需求与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不协调造成的。
【提示】此题帮助考生理解和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概念,同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这几个角度描述也是可以的。
【第二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依据马斯洛的理论分析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需要如下: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性等方面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张亮的生理需要满足没有太大问题,需要注意的就是青春期的特别生命周期,青春期的最大动力来自荷尔蒙,荷尔蒙促使个体发生生理的变化和产生需要:需要释放青春生命力,需要缓解性的压力,需要生理卫生的维护等。
(2)安全需要。人类需要免于恐惧与不确定性,需要身体、生命获得安全。对张亮来说,安全的需要包括在新环境中获得安全感,避免黑社会等势力的拉拢。
(3)归属与爱的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需要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张亮遭遇班集体排斥没有归属感,得不到周围同辈群体的接纳,感受不到友爱。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即自尊,是指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张亮目前缺乏在新环境的实力感和胜任感,得不到群体的尊重、信赖和肯定。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张亮的上述很多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此层次的需要也没有满足,他现在还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需要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理想、抱负,发挥潜力。
【提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综合能力第三章的内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本,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非常重要,通过回答此问题可以帮助你消化理解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问】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强调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服务对象自我能力的提升。
从优势视角出发来分析服务对象张亮的资源状况:
个人的优势:身体健康、个子高有身材优势,品行好孝顺爷爷奶奶,担任班干部、“孩子王”有带队经验,篮球打得好有运动能力。
环境的优势:从小得到群体的欢迎和喜爱,爷爷奶奶的疼爱,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身边但很爱儿子,并努力想补偿,爸爸生意不错家庭收入状况较好,妈妈在大学打工可以得到适当的学校资源支持。虽然目前不能适应新学校环境和生活,但是新学校有更优质的教师资源、同辈资源、学习资源和环境资源。
【提示】优势视角与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理论视角,此理论在教材多处出现,考生可以主要比较综合能力第四章和本章关于优势视角与增能理论的内容进行学习理解。

大咖讲解: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刘晓晨
社会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曾四次担任Ja(国际青年成就)大学生事业起航课程团队队长,在《社会福利》、《中国社会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发展简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议题包括:儿童权利、社区发展、社会性别、NGO倡导等。
查看老师课程
刘战旗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高校社会工作副教授,多年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科研经验。
查看老师课程

添加社会工作者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师资团队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