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师与学生(考试大纲) 
  [要求] 
  1.了解教师的作用。 
  2.理解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 
  ②连续性、广延性; 
  ③长期性、间接性; 
  ④主体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集体协作的精神; 
  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②语言表达能力; 
  ③组织管理能力; 
  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依据 
  (2)表现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依据 
  (2)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自觉性; 
  ②独立性; 
  ③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4.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5.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1)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 
  (2)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 
  (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 
  (4)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二岁至十四五岁; 
  (5)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