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中级经济师 > 学习笔记 > 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之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来源:233网校 2010-05-17 08:37:00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考试内容: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和条件,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

  (一)消费者均衡。

  无差异曲线表明,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满足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商品组合,而不同的元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组合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也不相同。在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图中,离原点较远的无差异曲线所示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高于离原点较近的无差异曲线所示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因而理性的消费者会尽可能选择离原点较远的无差异曲线。

  如图所示,U3代表的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最大,U1所代表的最小。然而事物总是矛盾的,离原点越远对消费者收入的要求也就越高,由于收入等决定消费者消费水平因素的制约,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将不是无限的,必然受到预算约束。在图中,预算线上的任一点,都是消费者收入(或预算)在许可的条件下消费的商品的可能组合,在预算线之上的右上方所有的点,如A点。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或预算)不够而无法取得那么多的商品量,而在预算线以下的左下方任一点如B点的商品组合都在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之内,但消费者并没有取得他能够取得的商品量。

  但是,不是预算线上所有的点都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图中,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1相交于C、D两点,C、D这两点是预算线上的点,说明消费者有能力按照这两点的商品组合进行消费,而且这两个不同商品组合点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水平相同,但是它们并没有达到消费支出允许范围所获取的最大效用水平,例如沿C、D点移动到E点, E所在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更远,代表着更高的效用水平,因而理性的消费者不会选择在C、0点消费;另一方面,在无差异曲线U1上,C、B、D点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相同,显然,消费者在B点消费比在C、D点消费所付出的代价要小,从而也说明理性的消费者不会选择在C、D点消费,如果只考虑相同的效用水平,他将会选择在B点进行消费。

  预算线之上的右上方无差异曲线U3确实代表着更高的效用水平,然而由于其处于预算线之外,说明消费者不具有在U3上消费的能力,实际上代表着更有效用水平的U3对消费者来说是无法实现的。

  综上所述,只有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才是消费者均衡点。如图中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久的相切点E点,按照E点的商品组合进行消费,既处于消费者能力范围之内,同时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足程度。由于无差异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从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二)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设定消费者的偏好一定,即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面一定,消费者的收入一定,两种商品x和Y的价格一定。消费者均衡必将是其既定的预算线与其无差异曲线面上最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所表示的商品X和商品Y的组合。即只有预算线与最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一点(E点)是消费者均衡点。

  均衡实现三个条件前提:

  1. 偏好不变(偏好如果变了,无差异曲线就变了,没有办法分析了)

  2. 收入不变(预算约束线)

  3. 价格不变(预算约束线斜率)

  现在假定收入和偏好不变,分析价格变化之后均衡点的变化,从而推导需求曲线。

  两种效应:

  收入效应:如果一种商品变得便宜,正在消费这种商品的消费者会得到益处。由于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人们能够在消费和以前同样数量商品的同时,仍然有部分的收入剩余。这部分的剩余收入,可用于购买已降价的这种商品或其他商品。如果这种商品价格升高,则情况刚好相反,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因为现在他们不能支付得起原来选择的商品,他们必须少买一些提价的商品或其他商品或两者均少购买。

  替代效应: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倾向于用这种商品替换其他商品,因为相对于其他商品,这样商品变得廉价了。反过来,当所选择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它相对其他商品变得昂贵了,故消费者倾向于用其他商品替换这种商品。这种效应称替代效应。

  更多相关信息:考试大经济师考试论坛 经济师考试在线中心 经济师网校辅导

相关阅读

添加经济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经济师备考学习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经济师备考学习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经济师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