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确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
第一,在战略定位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截至2022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1万亿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在技术创新、就业吸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第二,在实现路径上,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深度融合。目前央企混改比例已超过70%,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权格局。这种融合既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又激发了非公经济活力,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第三,在发展目标上,二者统一于高质量发展这个共同追求。公有制经济通过规模优势保障重大科技攻关和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5G等国家名片工程;非公有制经济则凭借机制灵活优势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快速突破。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数量连续五年居首,其中国企86家、民企44家,充分展现了这一制度安排的生机活力。
实践证明,这一独创性的所有制结构设计,既坚守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随着'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深化落实,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将释放更大制度红利。
科目:中级经济基础知识
考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