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教育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5.3我国教育目的的实施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7日
  三、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策略——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1.素质与基础素质
  所谓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把素质所包含的所有内容给予青少年一代。所以,我国教育方针中规定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对儿童、青少年的基础素质的教育。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的素质。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和良好教育,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
  第二,心理素质。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非智力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等。
  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良好的人类文化知识的滋养正是人的心理正常和良好发育的必要条件。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说的:“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有重要作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活动(言语的思维、逻辑记忆、随意注意)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一个心理工具,人借助这个工具,能够思维并可以随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所谓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具体到学校和班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
  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应重视德、智、体等方面素质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制约,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不可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
  第五,教育价值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个体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
  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1)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众所周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长时期为德育、智育与体育三项内容,20世纪80年代逐步加进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形成五育并举的局面。很明显,这五育与前述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相应的。通过全面发展教育的五育就基本上可以促成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日益繁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作为促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而有所变化、有所充实。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顾名思义,所谓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什么?主要指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这样分而列举之,缺乏一个上位概念予以概括,不利于教育实际工作者去整体把握。素质教育提出之后,这个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全面发展什么?即可简洁地回答:发展学生的素质。素质便是能很好地概括德、智、体的一个合适的上位概念,发展学生的素质就是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而且“素质”的内涵与外延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拓展。
  总之,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全面发展教育有了“素质”的补充,就使其目标趋于具体;素质教育有了“全面”的规范,就使其要求更加明确。“全面”与“素质”的彼此补充,就反映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确实是相辅相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全面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全面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校的工作要求,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提供学生符合自己特点的可选择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千篇一律的教育,更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这是至理名言。
  (二)素质教育的目的及任务
  1.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如下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做人。做人是素质教育的起码要求,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才算是养成了一定的素质。自古以来.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就倡导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必要的基本要求。如北宋张载明确指出:“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强调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教育事业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我国现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早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个提法对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也是基本适用的。
  第二个层次是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才会成才;一个不会做人的学生,他不可能成才,即使成了才,也对国家、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好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成才必须在具备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质水平,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会成为高层次的人才。由此也就不难看出,相对地说,做人是共同要求,不应当有高低层次之分;成才要区别对待,应当容许不同层次、水平的存在。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必须采取“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的举措,切勿千篇一律地提出过高的期望值。西方现代教育家关于让人们在“适应性领域”发展的主张,也就是这种思想,对培养学生成才有启示价值。
  2.素质教育的任务
  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素质的基本分类,素质教育显然担负着三大基本任务。第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层,身体素质不好,其他各种素质也不会好,即使别的素质好,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结构与身体机能两个方面。要完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应当具体地做到:保持身体健康与机能健全;了解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自觉锻炼身体;养成个人的和集体的卫生习惯;掌握人体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病理的与药物的知识经验。
  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每一个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接受各种素质教育的,心理活动积极,就会主动地去接受教育,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反之。按照心理学的二分法,心理素质可以一分为二,即认识、智力因素,与意向、非智力因素。要完成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任务,应当具体地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掌握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具有自我调控能力;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而获得、形成的,它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又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社会素质包罗甚广,主要由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技等素质构成。要完成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的任务,应当具体地做到:培养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养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观点、思想情感和思想方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修养和专门的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美感,培养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热爱劳动并形成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从人的素质形成的规律看,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贡献各有不同。一般来说,系统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掌握系统知识以及发展学生的记忆、演绎和推理能力,但不能很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个性、社会交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而活动与实践的作用和价值恰恰与课堂教学相反。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将两者很好结合起来的重要理论根据。我们应当树立起这样一种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教学只能促进学生的一些发展或一部分素质的形成,而不能解决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
  2.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人的素质包括诸多方面,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特别关注学生基础素质,尤其是基础素质中的核心素质的发展。例如,在身体和生理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达到适合其年龄的发展水平。在心理素质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选人类文化精粹传授给学生。布鲁纳提出的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应是我们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那种仅以“可用”、“有用”为标准而盲目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观念必须废除。在人类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我们只能汲取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作为教育内容。
  3.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人脑活动规律、大脑开发和脑病的治疗。世界教育发展史也表明,世界上许多次重大教育改革都依托于脑科学的重大发现和发展。例如程序教学的出现就是建立在刺激一反应学说的基础上。近些年人们对右脑活动规律的研究将对我们开拓素质教育的思路有极大启迪作用。科学家们指出,左右脑不仅仅有分工,比如左脑与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言、理念、分析和计算的功能,而右脑同知觉和空间有关,具有绘画、音乐、综合和空间鉴别的能力,而且在进行诸如创造性思维这样的高级思维活动时有更多的合作。因此,开发右脑就意味着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开发和发展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另外,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个体了解和控制自我情绪以及理解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简称情商),对人未来发展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重视。有人甚至估算,决定一个人今后是否成功的因素,大约有20%来自智商,有80%来自情商。
  4.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给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和迅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络有可能对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它有可能帮助人类实现有史以来教育家们的三个伟大梦想。
  (1)互联网络和高级教育软件的开发,有可能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实现大面积的因材施教,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人的大脑潜能。
  (2)适合每一个人学习的高级教育软件,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
  (3)通信卫星和全球信息互联网络的Et益完善,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教育资源共享。
  5.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激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它反映了新时代处理师生关系的新理念,即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帮助者角色,而不是充当主宰者的角色。成功的教育过程应是引导学生热烈而积极地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由学习“他律”,转向学习“自律”的过程。近些年,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创造出许多成功教育方法,如中国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法。该方法的创造者刘京海校长提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的新教育理念,主张引导学生从“帮助成功”逐步转向“自主成功”学习状态。国外学者所提出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典型方式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的方式,使学生能选择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要学会从“讲台圣人”——告诉学生他们必须了解的内容,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尝试创造时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帮助与引导。
  (四)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将来的发展水平。而一个人基础的好坏不仅仅靠知识的多少,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分数。基础教育的改革,关键就是要把面向知识或分数的教育,变为面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要注意长期被忽视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抓基础、抓常规、抓方法、抓全面,充分反映基础教育重在基本素质培养的本质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全员参与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的本质体现。所谓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多个方面,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在培养人的素质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所谓全员参与,就是要通过科学管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把素质教育深人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倡素质教育,绝不意味着要否定以前基础教育中长期提倡的全面发展教育。素质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实现途径,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
  2.学生素质与教师素质的关系
  俗话说“讲师出高徒”,这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关系。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发展,更要着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贵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我国教育现状,不得不承认,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直接障碍。多途径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3.素质教育与减轻学习负担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面临着一个给学生减轻负担的问题。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待学生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问题上,一定要有科学的认识,要明确一定的负担量和一定的学习压力对提高学习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关键是要做到适量、适度,不要人为地造成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过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要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乐在其中,那么,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负担也就自然减轻了许多;反之,如果教育方法不当,重复无效劳动过多,造成学生厌学,那么,减轻负担也没有什么意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要注意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就是要重视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减小坡度,加快速度,提高效率”的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先行减轻;然后,再考虑减轻学生的体力负担,把课外学习时间(特别是作业时间)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4.学生整体素质与单项素质的关系
  素质一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多层次、多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但也不否认单项素质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绝不是指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它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同时承认差异,鼓励“冒尖”。从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单项素质的关系上,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做到合格加特长,规范加选择,扬长加补短。
  5.素质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还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防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片面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抓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方法,就是抓基础、抓基本。而素质教育就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又稳固的基础。素质教育与打好基础两者之间是相通的,强调基础,绝不是不要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相反,打好基础,其中也包含了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都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过程中打好基础,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6.素质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重点。因此,教育现代化与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在制定实施素质教育意见、规划时,要与教育现代化的规划相适应、相结合,否则,不管教育的硬件如何现代化,只要教育思想没有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的教育终究不能算真正的现代化教育。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