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教育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9.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0日
  • 第2页: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般来说,学习方式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不是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学习方式的内涵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的总和,而是反映了学生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惯性。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第三,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有不同的思维水平,这些思维水平首先和认知任务的要求有关。教学内容的认知任务和实际教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学习(如背诵、简单运算)、理解性的学习(如学生通过教师讲授理解某一知识点)和探索性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学校教育所惯常采用的,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和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因为从人性角度来说,人既有客体性,也有主体性,是客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前一种学习方式仅仅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新课程所要求的,就是把被动的、接受的和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等特征的新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是一味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例如能自己阅读的材料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的实验就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想法一定自己去说等。
  具体来说,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二是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到强,教师的作用应逐渐减弱,最后实现学习活动中学生基本的甚至完全的独立。三是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这样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不像接受学习那样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它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和接受学习相比较,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问题性。探究学习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学习的途径,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围绕问题展开。因此,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二是过程性。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探究学习强调过程,强调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起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提一些肤浅的、无实质性意义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很难培养。另外,在实施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须担心这个过程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学生眼前的学习效果等方面,因为探究学习是一种有远期效应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性的。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实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全面性。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二是多效性。学生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报考的沟通途径,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学生有与人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如果缺乏对合作学习这种精神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式,这种合作学习就未必有效。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是相互联系的。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合作是在主动与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离不开主动和探究,三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