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教育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1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2日
  五、教育的发展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下就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各种社会形态及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教育的发展作一简要分析。
  (一)原始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工具还处于石器时代,所以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劳动所得的产品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因而没有私有,没有阶级。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和形态上都还未达到独立的专门化的状态,它主要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年长的有经验的老人是当然的教育者,年幼的儿童则是教育的对象,教学的内容都是生产和生活中必需的,如有关生产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捕追野兽的方法,原始的宗教、艺术、礼仪、习俗等。有些内容在生活、劳动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而有些带有危险性的儿童不能参加的活动(如狩猎等),就通过游戏来学。如在解放前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靠狩猎为生的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鄂温克族,孩子从五六岁起就做一些模仿打熊、搬家等的游戏。再长大一些则进行滑雪、跳高等锻炼,以强健身体,培养勇敢精神。12岁以后,开始跟成人在实际狩猎活动中学打小动物,再大一些学打鹿。等他们能完全自己打猎时,就算完成训练任务了。此外,由于原始社会是无阶级的社会,所以原始社会的教育也没有阶级的区别,只是在教育内容上因性别、年龄、体力大小和所在部落的不同而不同。概括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
  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4.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
  5.教育没有阶级性。年轻一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以上这些特点是社会、人类与教育都处于初创时期所不可避免的简单性、粗糙性的表现。但是,正是在这种简单、粗糙的外表下,人类完成了伟大的使自己和社会不断延续和向前发展的再生机制的创造,从而使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动物界生命的繁衍进化有了质的区别。
  (二)奴隶社会教育
  在奴隶社会里,金属工具取代了石器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中,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并有了剩余产品,因而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初步分工。这种分工一方面推动了生产,产生了文字,出现了科学艺术的萌芽,也产生了学校;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奴隶制的形成。
  学校的出现使教育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形态。就人类教育的发展而言,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教育具有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与依然在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即除学校形态以外的其他教育形态。据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在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夏朝就已有名日“庠”和“序”的学校,但尚未得到确证;商朝有学校则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在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也是较早进入奴隶社会的文明古国——希腊。
  世界不同地域的国家都在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出现学校,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在奴隶社会中,不仅产生了设立学校的需要,而且有了这种可能。这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方面来分析。从社会方面看,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为学校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在经济上,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并出现了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这就为有人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在奴隶社会中,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也带来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少数人统治、压迫多数人的政权。其统治之残酷表现为奴隶在统治者、奴隶主的眼中根本不是人,而是活的工具,奴隶主对奴隶可以随意地处置、杀戮。要维持这样的统治,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官员、武士和文人,这些人都须经过专门的训练,这又产生了设立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的需要。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奴隶社会最重要的进展是出现了文字。文字的出现必然使掌握文化的活动专门化起来,对学校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使掌握文字逐渐成为学校在传授文化方面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的(区别于非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从教育方面看,原始社会后期,教育活动已经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专门化的倾向。除了在教者、学者、教学内容等方面逐渐特化,形成传统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也逐渐固定起来。如上面提到的夏朝时称为“庠”的学校,这是供养老人的地方,孩子通常由老人负责照管教育,逐渐地“庠”成为专门的儿童教育场所。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才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巫”、“吏”、“卜”、“贞”等就是我国最早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并且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文字是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所以,只有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产生文字的国家之一。同时,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强化设置专门机构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需求。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比原始社会解体时期更为深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也就是说,不论是“建国君民”,还是“化民成俗”,都要创建学校。
  概括奴隶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2.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的。
  3.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4.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5.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封建社会教育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采用,畜力用于耕作,社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阶级——地主和农民。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财富和人类的知识经验也日益增多,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不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
  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对农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以学校制度较为完备的唐朝学制为例,唐朝由中央办的官学有二馆和六学。二馆是: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子弟。六学是:国子学,招收文武三品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太学,招收文武五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四门学,招收文武七品及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律学、书学和算学,招收文武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通律学或书学、算学的庶族地主的子弟。地方上办的官学有州学、府学和县学,这些学校的入学条件虽无严格的等级限制,但由于名额所限(上等县县学的学生名额才40人),只有地方官吏和富豪地主的子弟才有入学的机会,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是无条件进入的。至于私学,表面上虽是人人可以入学,但由于学费(束侑)的限制,贫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也是很难进去学习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基本上还是通过家传父教、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学习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技能,接受家长和师傅的思想影响,养成热爱劳动和相互帮助等优良品质。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和士君子。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也传授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教育方法上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个别教学。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除了通过学校培养为他们服务的人才外,还先后建立了一套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出现,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进步,它可以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一些懂得诗书、“时务”的人才。可是,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科举考试的方法又多要求死记硬背,科举考试也起了束缚学生头脑的作用,影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概括封建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
  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规定。
  3.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
  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随着机器生产的发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既有培养统治人才的任务,又有培养生产劳动者的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等方法;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上的需要,还扩大了教育对象,采用了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了“普及教育”,给劳动人民的子女以一定的受教育的机会。随着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教育上又逐渐延长了普及教育的年限,加强了职业技术教育,开展了成人教育,采用了电影、广播、电视、卫星和电子设备等教学手段,教育日趋大众化。这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发达的一面。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仍然由资产和金钱所决定,财富的巨大差别和高昂的学费,使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相差悬殊,种族歧视随处可见,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下层劳动人民的子女由于经济原因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往往只能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和条件较差的高等学校,毕业后成为供资本家雇用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资本家子女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条件比较优越,则多是进入条件较好的中学和高等学校,毕业后成为管理生产、从事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人员。所以,尽管资产阶级高喊“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实际上是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概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如下: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一是培养统治阶级子弟成为能领导、管理生产,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培养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政治上成为温驯的公民,在生产上成为熟练操纵机器的工人。
  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4.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掌握政权,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逐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剥削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教育有着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教育再也不是剥削阶级用以统治人民的工具,而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人才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它是全民性的教育。它反对民族歧视,主张民族平等,并特别关心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
  概括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
  3.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4.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6.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
  总之,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为各个社会所共有的教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在阶级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