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卷及答案五——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来源:233网校 2016年8月21日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文体。A项,《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以及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A项不属于议论性文言文。B项,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用打比方自然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C项,韩愈的《马说》以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视人才,进而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D项,墨子的《公输》通过对话形式,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是墨子“兼爱”“非攻”主张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B、C、D三项均为议论性文言文,故本题当选A项。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常识。A项,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B项,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固的《汉书》。D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本题正确答案当选C项。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古从军行》是李颀的代表作,王昌龄的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塞下曲》《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秋兴》等。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A项,“不”通“否”,“在不”意为“在不在”;B项中没有通假字;C项,“扳”通“攀”,意为“牵、引,带领”;D项,“知”通“智”,意为“智慧”。故本题当选B项。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家。A项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B项莫言,中国大陆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红高粱》《蛙》《透明的红萝卜》等。D项海明威,美国作家,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C项,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其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与题干“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要求不符,故不合适。本题当选C项。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B项,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C项,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D项,蒲松林的《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不符合题干“长篇小说”要求,故不合适。本题当选D项。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破折号与括号的功能相同,因此不能同时用,B项应去掉破折号。本题当选B项。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和提问,学生回答正确要予以肯定;回答不正确,教师要进行引导,得出正确答案,不能置之不理。故本题当选D项。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A、B、D三项分别把“樱花”“岭”“冬天”当成人来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题干中的句子赋予“粉蓝色报春花”以人的行为,说它们“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也是拟人手法。C项句子运用了比喻中强喻的修辞手法。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句中本体不如喻体或超过喻体,是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句中说“她”“比魔鬼还要恶三分”,用的即是强喻。故C项当选。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分析教学实录,学生对第5段的鉴赏始于“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将你认为文中最好的语句勾画下来,并简单批注理由”,显然教师的最初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中的“最好的语句”进行赏析。然而由于当学生提出自己最欣赏的内容是第5段时。教师的评价语是“你找得太对了”。这种评析的片面引导性导致学生的赏析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第5自然段。这是本次教学中的一大失误,故D项当选。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这位教师虽然对课后习题进行了改编,但是内容依然围绕课文,没有偏离方向,反而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故A项表述与案例实际教学效果不符,本题当选A项。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中研究性学习部分的设计。这位教师布置的内容虽然多,但都是能够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故本题当选D项。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该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为激活生活经验法。本题当选B项。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故D项表述“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有误,当选。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遇到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或是有疑问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而不是压制学生的思维。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的评价既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故本题当选D项。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切入点。本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

  (1)教师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意识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之后对作者情感的分析埋下伏笔: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自读感悟之后体会名家范读,对比之下,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采用齐读、自读相结合的方式,以读起势,为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准备。

  (2)在要求生读诗歌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感情;打下课文生词基础,减少学生诵读过程中基础知识错误;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实现诵读过程中情感的丰满化。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评、自评、他评之后反复诵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情感,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本部分的教学是较为成功的,但也存在缺点.比如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时提问“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问题过于宽泛模糊,不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虽然在之后的提问中,教师及时进行了问题提示与补充,但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学生的困惑。

  17.【答案1

  错别字:第④段中,“搾成”应改为“榨成”;第⑤段中,“在于”应改为“在与”。

  病句:第③段中,“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意味着我们已经步人生活的‘殿堂”’一句缺少主语。应改为: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已经步人生活的“殿堂”。

  18.【参考答案】

  优点:本篇习作是一篇说理文,却又不单单只说理。小作者将自己思考而得的理与身边的事相结合,以事论理,更加有说服力。例如文中指明“总会有人能够把枯燥无味的生活榨成甜美的‘汁酱”’,紧接着便以空中放纸鸢、水中游少年、市间觅爱花的一件件小事来加以说明,让人们不仅看到了这一道理,更能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例切实地体会到这种感受。

  缺点: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但部分内容的语句表达指意不明,不够准确,且有偏题之嫌。例如,第⑤段“小孩子们在户外嬉戏来弥补平日里所落下的‘空缺”’一句中,“空缺”指意不明。如果作者本意是想表示小孩子们平日里忙于功课,无暇嬉戏,就应当准确地表述出来,或者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结合上下文明白其意。另外,文章主旨在于说明人们因陷入生活而失去快乐,但同样也可以逆转思维去主动寻找快乐。而开篇以“鱼儿”“鸟儿”“马儿”“浪花”为例的表述,更像是说明“生活因自由而快乐”,偏离主题。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课文通过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来逐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第③段中先写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凌辱。接着,写孔乙己到店后,酒客们揭他的短取笑他。他先是不答,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揭他的“伤疤”、取笑他时,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来分辩说:“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他争辩的结果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在这里,作者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悲,他是众人取笑的对象,他的到来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上述肖像描写,把一个穷困潦倒、迂腐可笑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0.【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形成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21.【参考设计】

  《孔乙己》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

  一、整体诵读,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借助注释词典,疏解文中生词

  3.学生自由诵读,按题文中寻源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诵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能够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中用词的特殊与深意。

  [投影](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文中求源;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

  明确:(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说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之间都有距离,不能与社会相融。

  (2)点明孔乙己社会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指示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4.梳理情节结构,概括生活片段

  师:同学们在刚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小说重点讲述了孔乙己哪几个生活片段?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二、分析手法,掌握技巧

  1.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填写下面的句子,大家共同来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___的人。

  (2)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___的人。

  (3)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__________ 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__________ 的人。

  (5)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___的人。

  (6)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___的人。

  (7)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 __________ 的人。

  (8)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___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穿长衫(2)好喝懒做(3)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4)偶有偷窃(5)从不拖欠酒钱(6)屡遭冷遇(7)想和人交流

  (8)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揣摩用词,理解刻画方法

  师:我们分析出了孔乙己在文中的形象特点,那么鲁迅先生又是如何将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呢?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逐一探讨一下。

  (1)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脸上“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

  学生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句子或词语。师生探讨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教师予以明确。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孑1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3)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体现出孔乙己为卖弄自己是规矩人而分文不少酒店银钱的自尊心。此外,“排”这一动作又表现出他面对“短衣帮”的耻笑时的若无其事,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3.自由诵读,体会鲁迅的老辣文笔。

  三、小结作业,巩固提升

  写人物片段练习。要求:请观察你周围的人,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人,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试题推荐>>10套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 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