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工艺因其剧烈放热和易分解特性,在化工安全领域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根据GB/T 42300《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规范》,过氧化工艺危险度等级的确定需通过系统化的测试和分析流程。
1. 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核心指标
评估过程需重点关注以下参数:
绝热温升(ΔTad):通过反应量热仪测定,ΔTad>200K时属高风险;
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ad):24小时内TMRad<1小时的工艺需定为4级以上;
分解起始温度(TD24):测试物料热稳定性,TD24低于工艺温度20℃时需升级管控。
实验要求:涉及硝化物、重氮化物的过氧化反应必须完成:
① 原料/中间体/产物热分析(DSC/ARC);
② 失控反应情景模拟(如绝热条件下压力上升速率)。
2. 危险度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AQ3062-2025附录A.5条规定:
1级:ΔTad<50K且无二次分解反应;
2级:50K≤ΔTad<100K,需常规控制;
3级:100K≤ΔTad<200K,应配置SIS系统;
4级:ΔTad≥200K或存在瞬间爆轰风险,必须全流程自动化+独立SIS。
案例警示:2023年某企业过氧化二叔丁基工艺因未识别副产物分解风险(实测TD24=65℃,工艺温度80℃),被错误评估为2级,导致冷却失效后爆炸。复盘显示实际危险度应定为4级。
3. 评估结果应用
不同等级对应关键措施:
3级以上:
✓ 执行HAZOP+LOPA分析(GB/T 32857);
✓ SIS安全完整性等级不低于SIL2;
✓ 实现无人操作的中控室远程控制。4级特殊要求:
✓ 厂房内其他装置同步自动化(AQ3062-2025 7.4.1.3);
✓ 采用双重泄放系统(爆破片+安全阀组合)。
专家建议:企业应每3年重新评估工艺危险度,当原料来源、配方比例或反应条件变更时立即启动复评。测试数据需由CMA认证实验室出具方有效。
科目:化工安全
考点:过氧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