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成人高考>专升本辅导>大学语文

2015年成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考点及试题

来源:233网校 2015年1月12日
  参考答案:
  一、1.D2.C3.B4.A5.B
  二、1.汉
  2.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3.如泣如诉不绝如缕
  4.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5.主客对话抑客伸主
  三、1.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为既望。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2.徐:慢慢地。
  兴:起。
  3.属客:劝客人饮酒。属:倾注,引申为劝酒。
  4.少焉:不多时,过了一会儿。
  5.横江:笼罩江面。
  6.纵:放纵,听任。茫然:旷远迷茫的样子。
  7.冯虚御风:在空中乘风遨游。冯:通“凭”,靠,依托。虚:大虚,指天空。御:驾驭。
  8.愀然:神色严肃忧愁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
  9.缪:同“绕”,缠绕。
  10.方:当……的时候。
  11.遗响:余音。
  12.适:享用。
  四、1.本文以作者因景生情、由情人理的感情变化(乐一悲一乐)为线索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第二部分写听到箫声呜咽而生人生无常之悲;第三部分通过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最后认识归于一致,精神得到解脱。
  2.本文在结构上继承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扬主。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渲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了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作用:一是借清风、明月、江水的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二是借清风明月、江水的自然景物立论,来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全文因景生情,由情人理,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融合,使文章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富理趣。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阐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哲理。表明了苏轼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
  1.作者从三个角度来描写洞箫声。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哀怨情调;二是写箫声细长悠远的余音;三是写箫声的感人效果。
  2.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用细长的丝比喻箫声的余音细长悠远。
  3.表达了作者认为人生无常的悲哀怨愤的情感。

考点试题:2015年成考大学语文议论文考点及试题汇总 记叙文考点及试题汇总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