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A 公司中标承建一项蓄水池工程,主体结构为矩形钢筋混凝土半地下式结构,平面尺寸 30×20m;高15m,设计水深 12m。
基坑采用不放坡开挖,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施工步骤如下:

图 5-1 地下连续墙施工步骤
基坑沿深度方向设有 3 道支撑,从上到下依次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单钢管支撑、双钢管支撑, 基坑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2.5m 厚素填土、4.5m 厚砂土、5.5m 厚粉质黏土、10m 厚砂质粉土,地下水埋深约 2.5m。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基坑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监控量测过程中发现,基坑底部产生了较大的坑底隆起,项目部立即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后续加强对基底的监控量测。
事件二:水池施工安装止水带采用橡胶止水带,现场工人安装时采用叠接连接,在叠接位置用铁钉进行固定,被现场监理工程师发现后制止,并要求项目部作出整改。
事件三:水池施工完成之后,在施作池体防水层、防腐层之前,项目部按照试验水压要求封堵预留孔洞、预埋管口及出入水口等,检查充水、充气给排水闸阀无渗漏之后,进行满水试验,注水至设计水深 24h 之后对水位进行观测,观测 1d 之间水位下降量为 10mm,同时蒸发量测定水箱水位下降量为 1mm。
【问题】
1.请写出 A、B、C、D 分别对应哪项施工步骤。
2.写出内支撑体系的布置原则。
3.试补充事件一中项目部所采取的控制基坑隆起的措施。
4.事件二中,监理工程师制止的原因是什么?项目部该如何整改?
5.根据事件三所给条件,列式计算注水至设计水深所需天数以及判断本次渗水量测定是否合格。
1.A:开挖导沟;B:开挖沟槽;C:吊放接头管; D:下导管。
2.内支撑体系的布置原则:
①宜采用受力明确、连接可靠、施工方便的结 构形式。
②宜采用对称平衡性、整体性强的结构形式。
③应与主体结构的结构形式、施工顺序协调, 以便于主体结构施工。
④应利于基坑土方开挖和运输。
3.(1)保证深基坑坑底稳定的方法有加深围护结构入土深度、坑底土体加固、坑内井点降水等措施。
(2)适时施作底板结构。
4.监理制止的原因:①现场工人安装止水带时采用叠接方式;
整改措施:①塑料或橡胶止水带接头应采用热 接,不得采用叠接
原因:②在叠接位置用铁钉进行固定
整改措施:②不得在止水带上穿孔或用铁钉固定就位,应采用定位钢筋对止水带进行固定。
5.注水至设计水深所需天数:12÷2+2=8(d) 水池渗水面积:30×20+30×12×2+20×12× 2=1800 ㎡渗水体积:30m×20m×(10-1)mm=5.4立方米=5400L
渗水量:5400÷1800÷1=3L/(㎡·d)>2L/(㎡·d),本次渗水量测定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