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中,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取得的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其中,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1. 不征税收入的概念及处理方法 不征税收入是指根据税法规定,不属于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的收入。这类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直接从收入总额中扣除。常见的不征税收入包括:
- 财政拨款:企业收到的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
- 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如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
-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2. 免税收入的概念及处理方法 免税收入是指虽然属于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但根据税法规定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收入。这类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也需要从收入总额中扣除。常见的免税收入包括:
- 国债利息收入:企业购买国债所获得的利息收入。
- 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如居民企业之间符合条件的股息、红利。
- 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 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如教育、医疗、文化等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3. 案例分析 例如,某建筑公司在2024年的收入情况如下:
- 主营业务收入:800万元
- 其他业务收入:100万元
- 营业外收入:50万元
- 收到财政拨款:20万元
- 国债利息收入:10万元
那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从总收入中扣除:
收入总额 = 800万元 + 100万元 + 50万元 = 950万元
不征税收入 = 20万元
免税收入 = 10万元
调整后的收入总额 = 950万元 - 20万元 - 10万元 = 920万元
通过上述步骤,企业可以准确地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收入总额。掌握正确的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处理方法,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确保其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科目: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考点:应纳税所得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