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考点: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
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2025年真题示例
某小学委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家庭困难学生开展关爱服务。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些学生有的情绪较为消极,有的自信心不足,有的存在焦虑、抑郁心理问题,有的在学校不与同学交流,几乎没有朋友。社会工作者在家访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缺少外出拓展交流,缺少外出交流拓展视野的机会。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个别家长通过打骂孩子发泄情绪。部分家长。
从来不主动,就是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从来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
为促进这些家庭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运用人在情境中理论,从学生个人、学生所处环境、学生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关爱服务。
要求:列出人在情境中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设计出一份家庭困难学生的关爱服务方案,从学生个人角度、学生所处环境角度、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列举三个服务目标和服务策略。
一、“人在情境中” 理论的基本观点
个体与环境的系统性关联:个体的心理、行为状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等)是相互作用的整体,个体问题源于个人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失衡。
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社会环境中的资源可及性、人际关系质量、制度支持等因素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如家庭沟通模式影响学生情绪状态,学校支持不足可能导致社交退缩。
个体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个体并非被动接受环境影响,也能通过自身行为改变环境,例如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可推动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家庭困难学生关爱服务方案
(一)学生个人角度
1、理论要点: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模式受内在心理状态影响,需通过提升个人能力与调整认知,增强其应对环境压力的韧性。
2、服务目标:
(1)改善学生消极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增强学生自信心,减少自我否定认知;
(3)培养学生社交技能,促进同辈群体互动。
3、服务策略:
(1)开展 “情绪小管家” 小组:通过绘画、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别情绪信号,学习深呼吸、积极自我暗示等减压技巧。
(2)组织 “我是闪光点” 个人成长工作坊:通过优点轰炸、成就事件分享,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建立积极自我认知。
(3)实施 “伙伴计划”:为学生匹配性格互补的朋辈伙伴,通过小组游戏、合作任务训练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需求。
(二)学生所处环境角度
1、理论要点: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要素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需通过优化环境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良性发展土壤。
2、服务目标:
(1)改善家庭沟通模式,提升家长教养能力;
(2)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困难学生支持机制;
(3)拓展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机会。
3、服务策略:
(1)举办 “亲子沟通工作坊”:通过情景模拟、正向教养技巧教学,帮助家长学习非暴力沟通方法如 “我信息” 表达,减少打骂行为。
(2)推动学校设立 “暖心驿站”:整合教师、心理辅导员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业辅导、情绪疏导服务,定期召开家校沟通会。
(3)链接社区公益资源:联合博物馆、图书馆开展 “寒门学子拓展计划”,组织学生参与免费研学活动,拓宽视野。
(三)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角度
1、理论要点: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失衡是问题的核心,需通过促进双向适应和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服务目标:
(1)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识别与利用能力;
(2)推动环境系统对学生需求的响应与支持;
(3)建立学生与环境的正向互动模式。
3、服务策略:
(1)开展 “资源寻宝” 实践活动:通过绘制 “学校 - 家庭 - 社区资源地图”,帮助学生识别可利用的支持,如学校心理咨询室、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并模拟求助场景;
(2)组织 “家校社联动座谈会”:邀请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代表共同制定《困难学生支持公约》,明确各方在资源对接、需求响应中的责任,如教师定期家访、社区开放免费活动场地。
(3)建立 “成长伙伴” 机制:安排志愿者定期跟进学生,协助其链接环境资源,如申请助学金、报名兴趣班,并收集学生反馈以优化服务。
备考刷题:233网校APP提供社工章节习题、历年真题、模拟试题、每日一练、模考大赛、答题闯关等刷题功能,大家可通过刷题,加深巩固,掌握要点,查漏补缺,稳步提升!【进入下载APP刷题】
好课推荐:社会工作师优胜班是233网校的经典班型,主要包含三个阶段,八大课程模块,如新手指南课、教材精讲班、教材直播班、习题班、高频考点班、真题解析班、案例技巧班、直播密训班。点这里了解233网校社会工作师优胜班课程内容>>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