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教育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9.2教学组织形式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0日
  • 第3页: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当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工商业逐步发展、科学文化日益繁荣,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学校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更多人才的时候,最能反映这一改革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便应运而生了。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班”的确立
  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在受教育对象逐渐增多的前提下出现的。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部分人文主义学校,这些学校将学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班级,各个班级学习不同的古典教科书。这种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分成若干阶段、编成班级进行集体教学的形式,旨在能同时有效地指导大量学生。第一个为采用班级授课制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总结以往学校教学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班级授课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一个教师同时面对一群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夸美纽斯参照自然界太阳照耀万物的现象,推断出教师也可以像太阳那样,能同时向所有学生发出同样的光,均匀地照亮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生。
  夸美纽斯不仅提出了以班级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人员组织的方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他还提出了统一的学年、学日制度。他认为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每个班要详细规定每年、每月、每日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班有固定的教科书,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功课。这样,学校对全体学生的学习、休息和生活都能做出合理的安排。
  2.班级授课制的发展——“课”的提出
  对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做出同样重要贡献的是苏联教学论工作者,他们提出了“课”的概念,使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以“课”为基本单位展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从统觉论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教学过程是观念被统觉的过程(即旧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作用),是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以及扩大到应用的过程,即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这是第一次在班级授课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的规范。
  虽然赫尔巴特并未就此提出“课”的概念,但其教学过程的思想则为“课”的划分与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家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中“课”的概念。他们认为,学生无论是掌握概念还是获得技能,都要经历感知、理解、巩固等相互联系的阶段,尤其是对一些难度较大、分量较多的学习内容,难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需要一系列的“课”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每一节“课”所承担的任务就各不相同,有的课着重于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而有的课则关注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因此,“课”就具有了不同的类型。而对课的类型的划分,既可以根据每节课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也可以依据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特点,或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方法等因素。“课”不仅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还可以具体地区分出不同的教学环节或步骤,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等环节,这就是课的结构,不同类型的课,其结构是多样化的。
  由于苏联教育家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这样,教学活动得以在一个统一而既定的课时内,对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所组织的学生集体进行着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
  班级授课制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是非常缓慢的,它的广泛普及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对广大民众普及知识与技术,同时基于启蒙思想的社会民主化运动以及伴随而来的民族主义运动,要求教育从少数特权阶级向国民大众开放,从l9世纪后半叶开始,几乎所有的欧美国家都确立了旨在为国民大众服务的国民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使班级授课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我国学校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l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随着新学制的颁布以及各种新式学堂的兴办,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学校得到了广泛普及。
  (二)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班级是由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课”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所有教育因素:目的、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活动,将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大致均衡、相对完整,而各部分间又密切联系,这样一些小部分就被称为“课”,教学活动就是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进行的。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每一节“课”都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课与课之间设有间歇。教学活动按照预先排定的课程表在规定的课时内展开。目前,我国中小学每节课的时间为40~50分钟。
  2.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是世界各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与其突出的优越性密切相关。
  (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在班级授课条件下,一个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同时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共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班级授课是以周课程表的方式安排各科教学活动的,这样可以保证学习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
  (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规范,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调控,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学业水平接近,因此有利于在他们共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中,通过互动、交流、观摩等多种方式,彼此之间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难以完成普及教育的重要使命。当然,班级授课制在其广泛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1)它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与进度整齐划一,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班级中占多数的居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对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更难以因材施教,这是班级授课遭到指责与批判的最突出原因。
  (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班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通常采用的是“讲授一接受”模式,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而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由于授业是以“课”的形式一课接着一课,不得不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小部分,对某些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而言,人为的分割将影响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把握。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班级教学中教师虽然同时向全体学生施教,但每个学生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之间没有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的活动,而是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独立掌握所学的知识。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