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教育学辅导

2011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0年11月17日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十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